长白山庇佑了一切。生态圈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它必然要支撑二道白河的生意运转。
人头攒动的地方,生意人与导游滔滔不绝,他们口中的山与天变化无穷,手中的棉衣与鞋套专解百忧,漂流与鸭群妙趣横生。在这个以二道白河为中心,辐射长白山四周的大型销售竞技场里,没有捕不到的猎物,只有不善修辞的猎人。
??导游的推介:语不惊人死不休
修辞是创造“复杂”的一种手段,也可以说它是对简单直白表达方式的矫饰,用一种听众不易察觉、“温水煮青蛙”式慢慢陷入的技巧强化说话人的本意。所以,张嘴说话是长白山导游生意经的必备技能,通过“修辞”循循善诱是他们的拿手绝活。
那些坐在某家酒店大堂、其貌不扬的带团导游与某位散客攀谈时,自带常人平淡话语里缺失的冲击感。
他们竭力创造的信息差缺口,以及无意间透露出的自身优质资源,是促成大多数购买的灵药。毕竟含蓄表达“我有的,你没有,你可以通过我以某种优惠方式购买”这种信息,已经完美匹配大多数人群的需要。
当从业十余年、专业带亲子团的导游决定说服散客加入自己的旅游团时,第一个开场便是拉近距离。手边刚买的青色李子、梨子等水果,是将两人身边相隔近两米的空间距离缩短的有效道具。长期在东三省带团、日常在长白山打转、生活在西坡的本地导游,无疑是最清楚长白山天气变化、检票流程、着装风格的最佳咨询对象。况且,本地导游看着面向青涩、对本地情况了解不多的散客,也觉得这是个难得可拉入团或做笔买卖的好人选。两人一言一语你来我往,希望在认知匹配之余达到消费的最优解。
从导游的口中,游客大概知道长白山旺季的热门游玩项目,大峡谷漂流、野鸭湖度假村、森林骑行、泡温泉等,围绕着长白山的周边展开,但其中的大部分更适合家庭多日游。
对于目的在于长白山本身的散客来说,其指导性意义不大,顶多是多了解些课外知识。对于一个不喜欢做攻略、厌倦一遍遍搜索网络信息辨别真伪的游客来说,这种与当地人的沟通确实方便不少,合适的提问与回答可以自动筛选过滤掉80%的错误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当导游察觉到散客游玩意向的转变,明白对面的散客只是对长白山感兴趣后,她也会提供与买票、检票、上山穿着相关的经验,最后不忘顺嘴一提,如果需要某项服务的话,可以报她的名字,有优惠。当然,只有听到足够多,实践足够多,才能判断这里面的“经验之谈”到底有多少水分。有优惠可能是真,背后支撑的信息可能是假,真真假假,姑且听一听。
有时候,需要与现实的一遍遍对碰,明白凡事并无绝对。一次次“偶然”的出现,验证“必然”的狂妄。长白山有太多偶然了,偶然的晴天,偶然的天池,以及偶然的棉衣与鞋套。因为偶然的、无法预料的出现,让必然成为生意人促成买卖成交的理由。毕竟在山顶长白山天池,是否风雨交加无法预判。无法预判本身,为这种不明所以的客体,添加一些花俏的表达,足够为“棉衣租赁服务”提供销售的通道。
即使在获取信息如此方便的现在,多的是没有任何准备的人,进而推动某些买卖的出现。在去长白山的路上,基本到处都有棉衣租赁摊位。这种服务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环环相扣,将二道白河镇和长白山串联起来。
??“租衣服”的销售战:当代“狼来了”
搭出租车去长白山的路上,司机打眼一瞧,就会知道游客的装备是否妥帖。地道的本地人都会善意提醒,衣服太薄,鞋子会湿,长篇大论分析一遍长白山的天气后,再加一句,路口左拐有租衣服的地方。
游客将信将疑着下车后,顺着景区大门的台阶往上走,不料旁边就有一个租衣服、鞋套的摊位,和摊主互望了一眼后,摊主看着游客意欲要走,最后不忘提醒一句,山上天气变化快,上去再没有租衣服的地方了。
然而,走过景区游客中心,里面又有几家租衣服的摊位,长款厚实的红色大棉衣整齐摆放在摊位上,摊主对着路过的游客喊,山上再没有租衣服的地方了。没理会,继续往前走,坐景区大巴到山上停车场后,有老板又对着下车的游客大喊,天池要下雨,要租衣服的赶快了。游客听完笑了,山下是黑蒙蒙的阴天,山上已云散天开,山与山的夹缝处可以看到蓝天冒出一头,镶嵌在云层的边缘,而眼前是一群穿着整齐划一大红色棉衣的游客,他们正往小巴乘车点走去。
天池会不会下雨,没人知道。要不要租衣服,自己判断,结果好坏,自己承担。太多时候的太多意见,只是参考。
出租车司机说看天池需要缘分,游客觉得说是概率更为合适,前者包含了情感上的意义,后者完全是理性的表达。从朝鲜族与天池之间的神话渊源来看,用“缘分”将天池的圣洁与人相联结,似乎便可得到某种信仰上的庇佑。
从自然界造神,为自然赋予某种意义,自然便会用它得到的敬仰回馈人间,在农耕时代或者视敬天如敬王的东亚文化体系里,这向来是一种传统。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已并为经营策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