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前者为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后者为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分别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所致。
其共同的特征是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终身具有轻微创伤后出血倾向,重症患者没有明显外伤也可发生“自发性”出血。
年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血友病被收录其中。
临床表现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表现非常相似,很难鉴别,其特点是延迟、持续而缓慢的渗血,出血频度与部位取决于患者体内的凝血因子水平。出血部位以皮肤、肌肉出血最为常见,关节腔出血次之。内脏出血少见,但病情常常较重。
血友病A/B临床分型
重型血友病常在日常活动中无明显创伤的出血,儿童患者学步前无关节出血,以软组织出血多见,开始走路后关节出血开始经常发生。若无有效的替代治疗,反复关节出血常可见,在患者成年前导致慢性血友病性关节病,这是重型患者的特点。但是即便是重型血友病患者,其出血的发作也是间歇性的,数周数月甚至多年未发生严重出血并不少见。也有成年后才诊断的重型血友病。除脑出血外,出血引起的突然死亡并不多见。
中型血友病可有血肿和关节出血,且常常有明确的创伤所引起。少数可有关节畸形,但很少在成年前出现。
轻型血友病极少有关节出血,无关节畸形。出血也不易发生,常由明显的创伤引起,许多患者仅有轻微的易忽略的出血病史,经常因手术引起出血而得到诊断。
多数携带者无出血症状,FⅧ:C小于45%者可在手术和较大创伤后发生出血异常。极少数FⅧ:C小于5%者,临床表现如同中型血友病患者,有时可误诊为女性血友病患者。
常见出血:
关节出血;肌肉出血和血肿;皮肤和黏膜出血;假肿瘤;泌尿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CNS)出血;手术后出血。
检查筛选试验
筛选试验包括内源途径凝血试验、外源途径凝血试验(凝血酶原时间,PT)、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试验,以及凝血酶时间(TT)和FXⅢ试验等。以上除内源途径凝血试验外,其他试验均正常。内源途径筛选试验中血友病患者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KPTT)延长,但APTT不能鉴别血友病的类型,须进一步做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和纠正试验,Biggs凝血活酶生成试验(TGT)敏感并可鉴别血友病A、血友病B或FⅪ缺乏。
临床诊断试验
因子Ⅷ活性(FⅧ:C)测定辅以FⅧ:Ag测定和因子Ⅸ活性(FⅨ:C)测定辅以FⅨ:Ag测定可以确诊血友病A和血友病B,同时可根据结果对血友病进行临床分型;同时应行vWF:Ag测定(血友病患者正常)可与血管性血友病鉴别。测定方法分为一期法和二期法,一期法操作简单,使用广泛。有些患者可做抗体筛选试验和抗体滴度测定以诊断因子抑制物是否存在。
基因诊断试验
主要用于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目前用于基因分析的方法主要有DNA印迹法、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法(DOH)、聚合酶链反应(PCR)、核苷酸序列分析法等。血友病的产前诊断可在妊娠8~10周进行绒毛膜活检确定胎儿的性别以及通过胎儿的DNA检测致病基因;在妊娠的15周左右可行羊水穿刺进行基因诊断。如果上述方法失败,在妊娠的20周左右,于胎儿镜下取脐带静脉血,测定因子水平和活性,可明确诊断。近年来在体外受精卵中,取出单个细胞就可以鉴定非常早期的胚胎的性别并可行DNA分析。因为这种方法是在所有细胞分化之前进行的,所以不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鉴别诊断1.血管性假血友病
又称vonWillebrand氏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III型为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VIII因子是与VWF结合在一起,从而保护VIII因子不被清除,血友病A是因为缺乏VIII因子,而血管性血友病是因为VWF减少,引起VIII被清除增多,同时,VWF也是血小板黏附的重要因子。vWD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女都可能患病,且患者众多。而血友病是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患病,女性传递。血友病BT正常,而vWD患者BT延长。
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鼻出血,手术或拔牙后出血不止以及女性月经过多等。根据不同的类型,vWD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很多1型患者或2型患者无出血病史。而3型患者有明显的出血倾向,黏膜出血频繁,甚至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另外,由于严重的FⅧ缺乏,可发生血肿和关节腔出血。在FⅧ很低的患者,手术后出血不止也很常见。由于vWD患者的出血病史和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因此,确诊vWD必须依赖于实验室检查。3型vWD患者vWF:Ag常缺如,1型患者ⅤWF:Ag降低,而2型患者正常或降低。vWF:RCo检测的是vWF与血小板糖蛋白Ⅰb/Ⅸ/Ⅴ复合物的反应,是检测vWF功能的标准方法。1型患者vWF结构正常,vWF:RCo测定值与其ⅤWF:Ag水平相一致;2型患者vWF:RCo测定值低于相应的vWF:Ag水平。3型患者由于vWF:Ag缺如,而FⅧ:C显著降低(1%~5%);1型或2型患者,FⅧ水平正常或轻度降低。正常的vWF是分子量~kDa的多聚体,可通过凝胶电泳分析。低分辨率的凝胶电泳可以把高分子量的、中等分子量的及低分子量的vWF多聚体分开。1型患者上述三种ⅤWF都存在,而2型患者缺乏高分子量的和中等分子量的vWF多聚体。
家系调查也有助于区别;出血时间延长、阿司匹林耐量试验阳性,血小板粘附率降低,对瑞斯托霉素血小板无聚集反应,血浆中因子Ⅷ:C/ⅧR:Ag的比例增高或正常,血浆中VW因子缺乏或减少,而血友病A除Ⅷ,C和Ⅷ:C/Ⅷ:Ag比例降低外,其他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2.获得性第Ⅷ因子减少
常见于甲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以往无出血史,无家族史,两性均可发病;临床伴有原发性疾病症状和体征,凝血因子的减少除第Ⅷ因子外尚有其他因子不足,不难与血友病A鉴别。
3.凝血酶复合体减低症
出血症状及凝血时间与血友病A相似,但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维生素K治疗有效。
治疗早期治疗可以减少疼痛、功能障碍以及远期残疾,并显著减少因并发症导致的住院。血友病患者应避免肌肉注射和外伤。
原则上禁服阿斯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以及所有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若有出血应及时给予足量的替代治疗,进行手术或者其他创伤性操作时,应进行充分的替代治疗。
血友病A的替代治疗首选基因重组FⅧ制剂或病毒灭活的血源性FⅧ制剂,无上述条件时可选用冷沉淀或新鲜冰冻血浆等,FⅧ在体内的半衰期约8~12h,要使体内FⅧ保持在一定水平需每8~12h输注1次。
血友病B的替代治疗首选基因重组FⅨ制剂或病毒灭活的血源性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无上述条件时可选用新鲜冰冻血浆等,要使体内FⅨ保持在一定水平需每天输注1次。
即使系拔牙等小手术,也应尽量避免。随着因子Ⅷ等制剂的应用,如手术过程有充分准备,危险性已大为减少。术前应充分估计凝血因子缺乏程度,手术中补充达到需要止血的浓度,替代疗法必须维持到创口完全愈合。
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动物试验中取得初步成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