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生保健行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通俗易懂”的病名,比如“富贵包”、“鼠标手”、“短信指”、“妈妈手”之类,这些病名显然比“颈椎生理曲度改变”、“腕管综合征”、“屈指肌腱腱鞘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等等更接地气一些。
前些天门诊来了一位二胎妈妈,这位女性就是因为“妈妈手”来诊的。“妈妈手”比较学术化的名称是“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这是一种常见的腱鞘疾病,本病的发病部位在桡骨茎突,是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的劳损性疾病。这个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是这位患者的治疗却很成问题,她已经辗转多处试用过推拿、针灸、理疗乃至针刀等方法治疗了,因为还在进行哺乳所以没有使用药物。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位患者特意提到自己在治疗过程中有位中医推拿医师声称她的情况是“骨错缝、筋出槽”,并且很是治疗了一段时间,结果自然是“然并卵”——不然她也不会来找我看病了。
次图来源于网络——通常情况下,对疼痛性疾病的思考都是“无菌性炎症”或“因结构失调导致的力学失衡(所谓筋膜张力异常)”之类简单粗暴的模式,而女性孕产期的病痛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内分泌及心理精神原因,需要全方位的思考……
屈指之前给大家介绍过“骨错缝、筋出槽”的定义,这种筋骨疼痛方面的疾病有很多可以从物理角度来考虑:把骨骼和肌肉看成“杠杆”系统,肌腱则是杠杆的“支点”,如果肌肉和骨骼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位移,会使肌肉的“工作效率”减低使肌腱更加容易劳损。(相关阅读“筋出槽”、“骨错缝”啥意思?)
从这个思路考虑,这位患者的“妈妈手”是劳损所致的,不过之前的推拿医师治疗没有什么效果是为什么呢?
像推拿这种手法治疗的方法,不同医师的水平差别很大,不过屈指素来不习惯过度低估别人的水平——所以我还是考虑别的因素: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之所以被称为“妈妈手”,是因为其发病男女比例为1:6,其中哺乳期女性的发病率尤其高,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分娩时女性会分泌一些激素使耻骨联合更加容易分开,这些激素会作用于全身的韧带和骨关节,使此时的女性更加容易“受伤”,所以月子妈妈就成了“妈妈手”的重灾区。
从这个意义上说,“妈妈手”或者“产后身痛”之类的“月子病”往往是一个孕期激素水平变化→韧带和骨关节松弛→局部关节“劳损”的过程。
这种特殊时期,产妇的心理和生理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治疗的时候需要从多层次考虑,而不能“见痛治痛”。
此时局部的疼痛仅仅是整体变化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筋出槽、骨错缝”或者“筋膜力学失衡”;这种疼痛也不能单纯从“筋膜张力变化”的物理角度思考。治疗时的较佳方案也不是从力学结构分析调整局部关节肌肉或者筋膜的平衡,而需要从调整全身激素水平入手,对患者进行整体的调理。
从手法或者结构针灸(屈指称其“调形针刺”,相关阅读一次治好麦粒肿的“体液回流针法”——调形针法选介)的思路入手,可以调控内分泌腺体所在的体腔或是垂体所在的颅腔压力进行治疗,使患者的整体情况得到改善。
比如这位患者,屈指做的就是以骨盆、颈椎部位为核心的治疗,尽管这位患者在治疗中一再强调:“大夫,我不是那里疼啊!”,但在治疗之后症状却得到了持续的改善,最后屈指建议这位患者朋友练习导引初阶中的“无极庄、关元收束法和转腕法”以巩固疗效。
内分泌腺大多集中在人体中轴(百会——会阴连线及其附近),这其实是一条想象的虚拟轴线在人体中并不存在,而治疗也仅仅是让身体更加接近于“平衡”的过程而已。
类似的例子是许多老年人的筋骨关节疼痛,大多有骨质疏松的因素;或者是风湿免疫疾病引发的关节痛,屈指最近就见过因皮肌炎、干燥综合征引发的关节痛,当然还有其他疾病——比如银屑病性关节痛、强直性脊柱炎等等。这些疾病虽然都可能通过推拿的方法改善症状,但治疗思路绝不仅仅是“哪儿痛揉哪儿”或是简单的“筋肉骨正、骨正筋柔”,而应该“开拓思路”。同理,许多所谓的“内分泌失调”引发的疾病也可以通过这种思路寻求手法或针灸方面的治疗——前些时在朱正奇老师处即见到一位特殊的颈椎病患者,这位患者同时有严重的乳腺增生并进行过手术治疗,在进行一指禅正骨推拿的过程中,颈椎病和乳腺疾病同时缓解,朱老师说:“她不治这个乳腺的病颈椎病也好不了的……”
最后提醒大家的是:临床分析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只有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才能尽快解决患者的病痛。
屈指描太极请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