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血友病(血友病A)是最常见的血友病类型,也被称为抗血友病球蛋白(HAG)缺乏症或第VⅢ因子缺乏症。
出血倾向是血友病的主要典型表现,依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出血发病有早晚之分。皮肤粘膜出血,往往缓慢持续渗血,肌肉出血,关节血肿为本病的特征,以踝、膝、肘关节多见。常在活动后发生关节肿胀,疼痛、多次出血后关节可变形。出血往往广泛(胃肠道、泌尿道、皮下等)。临床还可出现出血引起的压迫症状,肌肉萎缩,呼吸困难等。
甲型血友病是X连锁隐性遗传病,由FVⅢ基因缺陷所致。FVⅢ因子位于Xq28,全长Kb,包含26个外显子和25个内含子。甲型血友病患者基本上为男性,携带者为女性,女性患者罕见。FVⅢ基因不仅结构庞大,而且突变种类繁多,存在着高度异质性,主要是基因点突变、缺失、插入和倒位等。
倒位:现HA中的一半为重型,而重型HA中,约有40%~50%是由于FⅧ基因内含子22中的倒位突变所致。此外约有5%的重型HA患者发病机制与内含子1倒位有关。
点突变:目前在FⅧ基因中已发现大量的点突变,分布于整个基因中。根据国际互联网HAM—STeRS站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年3月),已报道的点突变有种。其中错义突变种,广泛分布于FⅧ基因的所有编码区;无义突变种,基本上都导致重度表型;导致mRNA剪切异常的突变62种。
插入:已发现的插入突变有57种,插入片段的长度由1bp至2.1kb不等,亦有插入3.8kb的LINE片段(一种分布于基因中的大约10个拷贝数的反转录序列),大多数插入片段长度仅1bp。所有的插入不论是否引起框架移位,都可引起重型HA。
缺失:FⅧ基因的缺失可分为大片段缺失(50bp)和小片段缺失(≤50bp)。目前已报道大片段缺失种,缺失片段长度从不足1kb到大于kb,即全基因缺失。
调查显示,内含子22倒位和错义突变是最主要的发病机制,分别占35.7%和38.2%,其次为小片段缺失/插入(10.2%)和无义突变(9.3%),而大片段缺失(3%),剪接位点有关的突变(2.6%)和内含子1倒位(0.9%)则较罕见。此外还有5.8%患者未找到任何突变位点。
血友病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或文末留言,专业解答血友病疑问
北京中科白殿疯病医院中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