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的出血性疾病,由于凝血因子VIII或IX缺乏(分别引发血友病A或B)可导致肌肉、关节和体腔的自发性和创伤性出血。
血友病治疗昂贵,成人患者人均每年花费数十万美元,一系列出血并发症会降低生活质量以及生存期。
幼年时可采用静脉输注缺失的凝血因子等预防法来防止出血和并发症。虽然生产凝血因子技术有所进展,但目前仍然存在较问题。
但50%的成人患者放弃预防疗法,由于其侵袭性及不便利,25%的患者发生抑制性抗体而导致输注的凝血因子无效,甚至导致高发病率和早期死亡。因此,目前仍需发展一种更简单、侵袭性更小和费用更少的疗法。
另外,抗凝血酶、蛋白质C和蛋白质S的缺乏可降低血友病的临床严重性,因此抑制抗凝血酶相当于去除凝血酶的天然抑制剂(IIa因子),其作用可降低出血严重性。
近日,Margaret博士在NEJM在线发表了关于靶向治疗血友病的新思路。
在血友病A的小鼠模型中显示,连续损耗抗凝血酶后,止血作用可改善体内平衡。这一结果促成新药prohemostatic的发展,目前该药正处于1期临床试验中。
在血友病A小鼠模型和非灵长类的最新研究中发现,小分子RNAs(siRNAs)可通过防止抗凝血酶III的合成来去除抗凝血酶III,因而降低小鼠模型的出血情况。
siRNA技术是什么,作用机制是什么,是否安全?
siRNA始于20世纪早期,研究者通过在改变编码矮牵牛的紫色基因时发现的。植物接受小RNA片段注射后导致「紫色花基因」保持沉默而出现白色花,该作用机制——通过siRNAs关闭信使RNA(mRNA),siRNAs与细胞mRNA的序列互补,导致mRNA降解,因此基因沉默表达。
在动物细胞方面,靶向肝细胞的siRNA可改善N-乙酰氨基半乳糖对肝细胞的结合,并防止它被RNA酶消化。
研究人员给野生型小鼠、血友病A小鼠和非灵长类动物注射靶向抗凝血酶III的siRNA时发现,凝血酶III出现剂量依赖性降低。
这种新型疗法对血友病患者意味着什么呢?
通过一周简单的、侵袭性低的皮下注射可防止血友病患者出血、改变其生活。假设接受靶向抗凝血酶III的siRNA的血友病患者可达到类似的止血情况,该疗法的花费将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通过临床试验来评估该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推荐阅读:
手把手教程:解读凝血报告单
动/静脉血栓:同样是血栓治疗大不同
一图读懂:不一样的血常规
编辑|黄蓓蓓
xubiyu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