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下床初走剧痛、走路有避痛踩姿、足底有明确痛点才是典型病征
这些年,因足底筋膜炎而求诊患者,有愈来愈多的趋势。足底筋膜炎多发生在中年以后,有相当高的比率与扁平足有关。
晨起下床初走剧痛,是足底筋膜炎典型症状;临床上,走路有避痛踩姿、足底有可察觉的明确痛点、X光可看到扁平足的足弓角度瑕疵或跗骨下面软组织可看到水肿;那十之八九,就是足底筋膜炎了。
足底筋膜炎是筋膜或肌腱长期受到拉扯,主要是走、站、跑、跳引起的。
站、走、跑、跳是两脚的天职,这些拉扯可能造成肌腱或筋膜发炎;通常休息、泡泡脚就会好;但可能因使用过度或退化,发炎的筋膜无法痊愈,衍生为慢性筋膜炎,或退化性筋膜炎,这就是足底筋膜炎。
此时,一般的治疗、吃药、打类固醇、复健等,通常效果不大;接受骨震波治疗是可以考虑的选择。
高能量骨震波,打在经过仔细定位的足底病灶,对退化的肌腱筋膜,有促成局部微血管新生的效果,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让退化的肌腱筋膜再生,是无侵袭性、效果不错的疗法。
但临床上,也常碰到已打了骨震波却无效的患者,细究原因可能是震波能量不够,但诊断上大多并非真正的足底筋膜炎。
一般人只要站、走脚底疼痛,就嚷嚷得了足底筋膜炎,但有一些脚痛,并没有晨起初走剧痛、诊间检查痛点不明确或位置不特定、X光检查也未见疑点,诊断可能是非典型足底筋膜炎。
非典型足底筋膜炎以核磁共振检查,常常会发现,病因不是肌腱、筋膜等软组织问题。
最多的是血管问题:如跖底静脉曲张、足底血管瘤,甚至是骨头问题,如跟骨囊肿等。
这些非典型足底筋膜炎,因为不是肌腱筋膜退化,不适合用骨震波治疗,即使多次治疗也不会有效;须以开刀处置或摘除囊肿,才能治愈。
建议长期为脚底疼痛所苦、久治不愈的患者,考虑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厘清脚痛是不是真的足底筋膜炎。
资料来源:元气网、台湾健康文摘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