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创作品
作者:朱萍
编辑:李欣夷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每天都要活得小心翼翼,不能奔跑,不能受伤,哪怕一个小伤口都可能血流不止,甚至致命。他们就是血友病患者,也被称为“玻璃人”。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特征是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终身具有轻微创伤后出血倾向,重症患者没有明显外伤也可发生“自发性”出血。
事实上,预防性治疗能明显减少出血、致残、住院手术、改善血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比按需治疗更具性价比的治疗方案。尤其是患儿,如果从小进行预防性治疗,他们有可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参加体育运动,自由奔跑。
但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血友病患者约13.6万人,却仅有一成患者登记在册,诊断率不足10%。在我国,80%的患者一年医疗费不足6万元(年)。在预防治疗方面,38.8%的患者没有进行规范化预防治疗,50%的患者会有时进行规范化预防治疗,但经常接受预防性治疗的患者只有10%。
血友病患儿田泽峥的一天
视频来源: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
如何保障血友病患者的就医用药,减轻其经济负担?在4月17日“世界血友病日”到来之际,21新健康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01
患“王室病”的玻璃人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终生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天生缺少凝血因子,以至于正常人习以为常的触碰都会导致其出血,重症患者甚至没有明显外伤也会“自发性”出血。长期反复的肌肉、关节出血会造成残疾,严重出血则会死亡。为此,血友病也与瓷娃娃、脆骨病等罕见遗传性疾病一起,被统称为“玻璃人”。
血友病分为ABC三类型,A型血友病(也叫做血友病甲)最为常见,患者缺少凝血因子VIII,伴性X染色体隐性遗传;B型血友病(也叫做血友病乙)同样是伴性X阴性遗传,缺乏IX因子;C型血友病(也叫做血友病丙)则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缺乏XI因子。
这三型血友病的患者,根据凝血因子的缺乏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血友病的凝血因子在正常值的5%~40%;中度血友病的凝血因子在正常值的1%~5%之间;重度血友病的凝血因子则不足正常值的1%。
首都医科医院吴润晖教授向21新健康记者介绍说,血友病还有一个“高贵”的称号——“王室病”。传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携有血友病致病基因,她育有4子5女,42名孙辈,这些携带者的子嗣中出现了血友病患者。由于当时欧洲盛行王室联姻,女王的子辈和孙辈遍布欧洲各国王室,德国、西班牙、俄国等均有涉及,“王室病”的称号由此而来。维多利亚女王也被称为“欧洲王室的祖母”。
“改变欧洲王室基因”的维多利亚女王
相传,女王的母亲在卵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一次基因突变,使女王成为血友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女王把血友病致病基因传给了她的幼子,使他成为患者;她的两个女儿则携带致病基因,又传给了4个外孙女,这些携带者生下的儿子中就出现了血友病患者。如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儿子阿列克谢,其血友病致病基因就来自他的母亲亚历山德拉皇后,她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女。
然而,维多利亚女王携带的是哪一种血友病基因,此前一直没有定论。年对阿列克谢的遗骸进行DNA分析后,终于确定“王室病”是更为罕见的血友病B。
02
仅10%血友病患者有预防治疗
吴润晖向21新健康记者介绍说,正是基于“王室病”,欧洲对血友病的研究、治疗等比较深入。
标准的预防治疗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瑞典,其理念是通过规律的凝血因子输注,维持凝血因子浓度,达到减少关节出血、预防关节病变的目的,这可以明显降低出血次数,也保证患者正常生活质量的维持。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早发现早治疗、规范化预防治疗,血友病患者可能实现“零出血”。
据介绍,血友病有三种治疗方法,第一种是按需治疗,即平时不治疗,出血了再治疗。血友病患者一年平均出血35次,潜在危险很大。
第二种是低剂量预防治疗。这是按照我国患者经济条件制定的方案,即在患者儿童期就进行低剂量预防性治疗,一般是在孩子一岁左右、刚学会走路时开始注射治疗药物,每周注射二次。但这并不能减少关节病变的发生。
第三种是国际标准化治疗方法,隔天进行一次注射。
吴润晖介绍说,治疗血友病将经历止痛、按需治疗、低剂量预防治疗至个体化精准预防治疗的过程。目前,我国血友病患者基本可以按需治疗,但预防性治疗远未得到普及。数据显示,国内接受预防治疗的血友病患者仅有10%。
最新的《中国血友病治疗指南与共识》强调,“对血友病患者应积极推进规范化预防治疗的普及,尤其是儿童患者,可首选获得国际权威医生组织推荐的基因重组因子VIII,尽早进行预防性治疗。”
吴润晖表示,如果能进行预防性治疗,这些病人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对于儿童患者来说尤其重要。预防性治疗就是给血友病患者提前进行凝血因子补充,使其维持在一定水平,避免关节、肌肉因出血而致的畸形,甚至避免死亡。“从登记过的数据统计看,儿童预防治疗可以做到20%。”
医院血液内科孙竞教授在接受21新健康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血友病目前第一主张预防治疗;第二主张在比较规范评估的情况下进行个体化预防治疗。
“无论成人、儿童,我们都主张个体化预防治疗,但儿童个体化是足量的个体化,成人可能还要考虑体重问题,理想状态下也应该是足量。但目前基于经济情况,我们比较主张中剂量的。”孙竞说。
对于成人整体的规范治疗,孙竞补充称应该包括及时的按需治疗,适当的预防治疗,并定期评估。
03
防止骨损伤
血友病患者在治疗当中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包括关节出血、关节损伤导致血友病性关节炎等。
血友病性骨关节病是由于长期、反复发作的出血,引起关节不可逆损害,以关节僵硬、慢性疼痛和关节活动度严重受限为特征的一种多关节疾病。
医院骨科学科裴福兴教授向21新健康记者介绍说,血友病是一种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最常出血部位在关节,易造成关节滑膜炎、软骨破坏、关节变形。
关节腔反复出血可导致慢性滑膜炎,并逐步进展为血友病关节炎,最终引起关节残废,这是血友病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并发症。裴福兴指出,为延缓慢性滑膜炎向关节炎的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关键是控制出血次数和出血量,以及治疗慢性滑膜炎。
“血友病病人因为多关节受累,全身情况也比较差,所以术前对身体的评估、对凝血因子的应用和评估,这些方面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共同来制定方案。”裴福兴说。
通过手术改善血友病性关节炎的患者
图源: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
凝血因子分为两类:血源性凝血因子和基因重组凝血因子。从全球来看,基因重组凝血因子由于避免了血浆杂蛋白和病毒的污染,安全性更高。由于不需要用到血浆原料,供应有保障,国外凝血因子VIII供给主要是重组产品,欧美国家70%以上的凝血因子为基因重组来源。
但由于技术原因,目前尚未有国产的基因重组凝血因子产品。考虑到国内凝血因子短缺的实际情况,年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快速审批基因重组凝血因子VIII进口。年11月,拜耳公司递交了拜科奇在中国上市的申请,一年后走快速审批通道获批,这是国内第一个上市的基因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年1月12日,拜耳新型半衰期更长的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科跃奇)在中国上市。
04
像“正常人”一样奔跑
欧美发达国家国家早在上世纪,已经让血友病患者实现像正常人一样外出,参加户外活动。年,英国血友病患者亚历克斯·多塞特,一小时骑行52.公里,成为世界一小时骑行最快的人。
而中国血友病患者还在解决“救命”问题,吴润晖认为,中国主要受医保的制约,医疗保险报销好的地方,如东部、沿海、北京等大城市,患者该用重组因子的基本都能用上,但像西部地区的一些患者,则大部分“用不起”。
据不完全统计,在发达国家,血友病患者每人每年要花费14万美元(年)。而在我国,80%的患者一年医疗费不足6万元(年)。在预防治疗方面,38.8%的患者没有进行规范化预防治疗,50%的患者有时会进行规范化预防治疗,但经常接受预防性治疗的患者只有10%。
实际上,虽然预防性治疗费用较高,但能明显减少出血、致残、住院手术、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比按需治疗更具性价比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对于血友病患儿,从小进行预防性治疗,有可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参加体育运动,自由奔跑。
血友病患者黄健聪介绍自己日常注射凝血因子的预防性治疗
图源: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
从12岁就开始坐轮椅的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负责人关涛介绍说,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又有创新药接连出现,血友病儿童在专家悉心治疗下,多数时候可以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
与其他罕见病相比,血友病患者幸运的是,它不仅有药可医,也是全国范围纳入医保的罕见病种。
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甲型血友病(A型)患者唯一用药人凝血因子VIII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成为甲类药品;
年由于国内血友病治疗用药的短缺,社保部又将基因重组凝血因子VIII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成为乙类药品;
年2月公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年版)将乙型血友病(B型)患者用药纳入报销范围。调整甲型血友病用药限制,将甲型血友病的儿童患者、出血时的成人患者对基因重组因子VIII的使用纳入了医保范围;
年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血友病被收录其中。
不过,虽然血友病作为罕见病纳入了国家医保范畴,但我国血友病保障存在以下问题:
部分地区尚未将血友病纳入门诊大病报销范围,导致患者个人负担过高,即使纳入门诊大病报销范围,由于定额费用较低,儿童预防性治疗仍面临过高的个人负担,并且绝大多数地区的成人预防治疗仍需自付。
与此同时,由于市场需求量少,导致药品价格比较高,且受“零差率”“药占比控制”等政策影响,医院储存凝血因子的成本高,缺乏提供凝血因子的动力,因此短缺现象比较严重。另外,血友病规范管理的医疗服务短缺。
裴福兴说,对于一些罕见疾病,需要用药比较多,药品也比较贵,医疗卫生行医院的时候,应该把罕见病、少见病的药占比比例单列计算,而不是放在全院平均里,医院的压力也小一点。
孙竞向21新健康记者分析说,患者支付能力不单单是看医保。现在对于罕见病血友病,国际上有一个通用办法:多方支付,即医保占大头,各种慈善、救助、社会公益基金也进行一定补助,这对于罕见病来说是提高支付能力的重要办法。
“现在医保是整体平均,对罕见病就不太公平了。所谓公平并不等于‘平均’这个概念。但我们现在很多地方可能是按平均办法,一年报销百分之多少,并不是按每个病人需求来给的。”孙竞认为,对于罕见病来说,公平做法应该是按需,或者适当,应该有一个罕见病救助办法来增加患者的医保支付,这样对于有罕见病的公民来说可能稍微公平一些。
21新健康近期原创好文
疯狂熔喷布众生相:口罩厂断供,倒爷多过采购商,黑作坊“加班加点”……孤独症康复师培训乱象背后:“星星的孩子”何以成了黑机构“赚钱利器”?复工复产的正确打开姿势:核酸检测自掏腰包+“花式收费”?检测价格为何各地不同?光速打脸?曾拒绝“中国标准”的FDA紧急授权大批中国KN95口罩,好莱坞都不敢这么写……中国女孩“滞留”美国42天:不敢戴口罩、发过高烧、航班被取消三次,渐渐“佛”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