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详解

↑差一“点”,与您擦肩而过!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详解

1、动物的运动: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运动方式:

水中:游泳。陆地:行走,奔跑,爬行,跳跃。空中:飞行,滑翔。

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鼓翼飞行与滑翔(省力的方式)

2、人体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3、骨根据其形态可以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

4、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骨的长粗与再生有关)。

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

骨密质:位于骨干外周部分的骨组织,致密坚硬,白色,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骨松质:位于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一生容纳红骨髓),红色。

骨髓: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5、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骨骺两端的软骨层)和长粗(骨膜内的成骨细胞)。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6、骨的成分和特性

时期有机物无机物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期多于1/3少于2/3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成年期约占1/3约占2/3既坚硬又有弹性

老年期少于1/3多于2/3弹性小,易骨折

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它使骨具有韧性。

7、骨连结有3种形式:

(1)不活动的连结,如脑颅骨。(2)半活动的连结,如脊椎骨。(3)活动的连结(关节),其中活动的连结又叫做关节。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

8、关节的结构:(结合图形记忆)

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外有韧带。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关节具有牢固性、柔韧性、灵活性。进行运动时用力过猛,可能导致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造成脱臼。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

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关节腔内的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

关节头、关节窝外有由结缔组织组成的关节囊,还有韧带加固。

9、骨骼肌:一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人体大约有块骨骼肌,骨骼肌可以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

10、骨骼:人体有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11、躯体运动:

(1)动作产生的原理:骨骼肌受到神经系统的刺激后,骨骼肌收缩,牵动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产生各种动作。

骨——杠杆,关节——支点,骨骼肌——动力

(2)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必须由多组肌肉群(至少两组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协调,共同完成。运动所需消耗的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如: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特例:

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舒张;

手臂提重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收缩;

12、动物的行为: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如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散发出气味等。

动物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3、从动物行为获得过程来看,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两大类

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如:母鸡孵小鸡;动物的吮吸行为;蜘蛛织网

后天性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如:“模仿”“训练”;马戏团小狗会“算”算术;黑猩猩摘取食物;“尝试与错误”(蚯蚓走迷宫)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表现出来的动物行为越复杂多样

注意: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生物的行为):如心脏跳动;血液流动;肠胃蠕动……

14、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等。

注意:攻击行为与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为:是否为同种动物。

记住:动物行为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防御行为是动物对付外来侵略,保护自身或群体中其他个体的行为。

如逃跑、静止不动、释放臭气、集体防御等。

繁殖行为是指在繁殖过程中表现出的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与繁殖相关的行为。如孔雀开屏,雌、雄蛙的抱对,萤火虫发光等。

社群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行为,社群行为群体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典型的营社群生活的动物有蜜蜂、蚂蚁、狼等。

15、动物行为的研究: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动物)施加外界影响。

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离不开观察法。

16、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

生物圈中已知的动物约有多万种。我国脊椎动物的种类有多种,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4%。

A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将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被称作为消费者)

B对植物的积极作用: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使植物顺利受精,促进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C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7、食物链与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各种生物之间的复杂的捕食与被食的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之间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从而促进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

18、我国许多的特有珍稀动物:

哺乳类——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鳍豚。鸟类——褐马鸡、黑颈鹤。

爬行类——扬子鳄(古老的爬行类,被誉为“活化石”)。两栖类——大鲵。鱼类——白鲟、中华鲟。

19、动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遗传多样性是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栖息环境。

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最根本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20、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就地保护是主要措施;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21、生物圈中的生物:

生产者——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分解者——腐生性的细菌、真菌(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归自然)

22、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23.微生物数量多、分布广的原因:个体微小、种类多、繁殖速度快、生活多样。

24.微生物的生活

1)腐生微生物:能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微生物

例如:细菌中的枯草杆菌、乳酸菌,霉菌,蘑菇

作用:腐生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腐生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能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将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即对生态系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寄生微生物

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微生物

例如:所有的病毒,一些病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真菌的寄生会使人生癣、灰指甲

寄生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动物一样,属于消费者

3)自养微生物

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能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的微生物

例如:蓝藻(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硫细菌、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自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绿色植物一样,属于生产者

25.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速度快,不到半小时就分裂一次。

26.制作馒头要用酵母菌,制酸奶用乳酸菌,制泡菜用醋酸菌,酿酒用酒曲

27.人类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是通过生殖系统来完成的。

28.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储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阴茎——精子射出的通道

29.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产生卵细胞(人体内最大的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

子宫——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

阴道——精子进入的通道和排出月经以及产出胎儿的通道

卵细胞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呈球形,几乎用肉眼就可以看见。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卵黄,卵黄能提供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0、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过程叫做受精。受精的地点位于女性的输卵管中;受精卵的形成是怀孕的开始,这就意味着一个新生命诞生了。

31、受精卵在母亲体内经过约天的生长和发育长成成熟的胎儿,胎儿通过脐带与胎盘相连,然后通过胎盘从母体血液里获得氧气和养料,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排到母体的血液里,由母体排出体外。成熟的胎儿连着胎盘从母体阴道排出,叫做分娩。

32、人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后发育可以分为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

33.青春期发育的最明显的特点是:

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最突出的特征是:性器官的发育和性功能的成熟。

34.第二性征是由性器官产生的性激素促使的男女之间出现的性别以外的其他差异。如进入青春期后,男性长出胡须、喉结突出,音调低沉;女性的骨盆变宽、音调细高等。

35.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6.昆虫的变态发育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

不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非常相似的发育过程。

即:受精卵—→若虫—→成虫。(蝗虫、蟋蟀、蟑螂、蝼蛄、螳螂)

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中要经历5次蜕皮,幼虫期蜕皮4次。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差异的发育过程。

即: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家蚕、蝇、蚊、蜜蜂)

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经历4次蜕皮,均在幼虫期。

37.蛙的发育经历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时期。

蛙的生殖发育特点是: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

雌雄蛙抱对行为的意义:刺激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

必须在水中进行的事件有:雌雄蛙抱对;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受精作用;受精卵和蝌蚪的发育。

38.鸟类的生殖与发育:

鸟类的生殖行为: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

生殖发育特点:卵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

39.鸟卵由卵壳、卵壳膜、卵白、气室和卵黄等组成。其中胚胎发育的部位是胚盘,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的结构是卵白和卵黄。

卵壳:对鸟卵起保护作用气室:为未出壳的雏鸟提供空气

卵白:含有营养物质和水分,供胚胎发育的需要

卵黄: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外面包裹着卵黄膜。

系带:对卵黄起一定的固定作用

胚盘:含有细胞核,是鸡卵受精后分裂开始发育形成的初始胚胎,在适宜条件下胚胎发育成雏鸡。

40.生物的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

特点:后代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

特点:速度快、后代能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但后代生活力会下降。

常见方式: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植物组织培养

41.植物的无性生殖:

(1)营养生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压条三种。

①扦插:如马铃薯、葡萄、月季、秋海棠等。

②嫁接:如桃、梨、苹果等果树。包括:芽接(接穗是芽)、枝接(接穗是枝条)。

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

嫁接的优点:①保留接穗的优良性状;②繁殖速度快

③压条:如夹竹桃、桂花等。

(2)组织培养: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2.低等动物、低等植物、微生物的无性生殖:

①分裂生殖:如细菌、蓝藻、变形虫、眼虫等。

②出芽生殖:如水螅、酵母菌等。

③孢子生殖:如根霉、青霉、曲霉等霉菌。

43.性状与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总称为性状。如:人的肤色、眼色、身高、血型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等。

44.遗传与变异

遗传:性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称之(性状传递)。如:狗生狗,猫生猫。

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的现象称之(性状差异)。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45.染色体、DNA、基因

(1).染色体: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特点: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数目相同、形态相似的染色体。

成分:包括蛋白质和DNA,其中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存在: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中成单条存在.

来源:体细胞中成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2).DNA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双螺旋结构,每条染色体上通常含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包含许多基因

(3)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基本遗传单位)。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46、基因型、表现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AA、Aa和aa。(注意:只有两个隐性基因组成的基因型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如单眼皮、双眼皮等。

47.基因与性状

(1)显性和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只有当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

(2)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AAAa

隐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aa

(3)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AA、Aa和aa。

(注意:只有两个隐性基因组成的基因型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如单眼皮、双眼皮等。

注: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48.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1)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

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只保留一半的染色体,通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染色体恢复成对。

2)成对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相互分离

在生物进行生殖时,成对的基因会随着成对染色体的相互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精子或卵细胞之中。

3)基因随着配子的结合传递给下一代

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配子(生殖细胞,如精子或卵细胞)是联系上下代的桥梁,是传递遗传物质的惟一媒介,基因可以随配子代代相传。

49.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1—22对是男女都有的,它与性别无关,叫常染色体。第23对与性别有关,叫性染色体。

男性的性染色体由X和Y染色体组成(XY);

女性的性染色体由两个相同的X染色体组成(XX)。

①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男:22对常染色体+XY;女:22对常染色体+XX

②精子的染色体组成:22条常染色体+X或22条常染色体+Y;

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22条常染色体+X

50.性别决定1).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男性XY,女性XX。2).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性比=男:女=1:1)3).生男生女完全是由男方的精子类型决定的。

男性的体细胞的染色体:22对+XY——精子两种:22+X或22+Y女性的体细胞的染色体:22对+XX——卵细胞:22+X.

51.生物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的变异。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

(镰刀形变异细胞贫血症、小麦的抗倒伏、玉米的白化苗)

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够遗传给后代的变异。这种变异是外界环境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其遗传物质并没发生改变。一般只表现在当代。(哥哥皮肤白皙,弟弟皮肤晒黑)

有利变异:小麦的抗倒伏,抗锈病

不利变异:玉米的白化苗,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52.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遗传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质。

如色盲、血友病、先天性愚型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等。

53.近亲结婚危害大

近亲结婚是指三代之内有共同祖先的男女婚配。

近亲结婚的夫妇双方携带的隐性致病基因可能同时传递给子女,大大提高了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54.遗传咨询又叫遗传商谈,与有效的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措施相配合,能有效地降低遗传病发病率,改善遗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减少遗传病发病率的主要措施有:保护环境、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

▍↑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daoyanazz.com/yyhm/92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