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作时没有四肢抽搐,怎么可能是癫痫?
抽搐是癫痫常见症状之一,但并非癫痫独有症状。不少癫痫患儿并不出现抽搐,例如有的患儿表现为白天上课时反复发呆、走神、不能回忆,易被被误认为注意力缺陷;有些患儿表现出原已具备的语言能力丧失、不能理解别人讲的话、不听大人的话、自言自语等,易被误认为精神病。所以,没有抽搐就不可能是癫痫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孩子得了癫痫,一定是遗传来的吗?
癫痫包括遗传和非遗传性两大类。一部分病人有家族史,确实是遗传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后天疾病造成的。在癫痫患者中,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或亲戚中多人确诊癫痫,那基本可以判断是遗传所致。某些类型癫痫比如颞叶癫痫、进行性肌阵挛性癫痫,易出现遗传倾向。有些癫痫可能是隐性遗传:家里无人患癫痫,但通过隐性基因把疾病遗传给了孩子。目前我院已开展各种神经系统遗传疾病的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癫痫病因。
癫痫是否会影响认知发育?
这是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之一。首先我们要明确:癫痫对患儿的认知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起病年龄、癫痫病因、发作类型、发作频率、严重程度、治疗相关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分析癫痫对患儿认知的影响,必须根据个体特点全面分析。
癫痫发病年龄与其认知损害密切相关。新生儿期起病的癫痫,约50%有后遗症,主要与原发病有关。婴儿期起病对儿童认知的影响,比儿童期或再年长时起病的影响要大,可能与病因和基本病理有关。
影响患儿认知障碍的癫痫病因主要有:遗传性、结构性、代谢性、免疫性、感染性等,不同癫痫年龄组往往病因不同。重症脑炎、脑膜炎继发癫痫、外伤后继发癫痫、先天性遗传代谢缺陷、脑变性病及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病因引起的继发性癫痫,大部分可致智力障碍。而特发性癫痫如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失神癫痫等对抗癫痫药物反应良好,对认知无明显影响或轻微影响。
癫痫对儿童认知的损害程度和导致障碍的类型,也与癫痫病灶在大脑皮质的部位密切相关。长时间或频繁发作的癫痫尤其是癫痫持续状态,可引起脑损伤及全身性并发症,并影响患儿认知功能,因此须尽快止痉并合理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癫痫对患儿认知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脑伤害程度,引发癫痫患儿认知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其原发病,所以积极寻找癫痫的病因尤为重要。
儿童癫痫能否痊愈?
各国临床研究表明:新诊断癫痫患者经过规范、合理的抗癫痫药物治疗,70%-80%患者的发作可以控制,其中60%-70%的病人经2-5年治疗可以停药。儿童癫痫的预后也与类型有关:如青少年失神癫痫和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的无发作率较高;起病年龄小、症状性或隐源性癫痫、癫痫性脑病等特殊综合征患儿,则预后不良。小儿癫痫若诊断正确,治疗得当,多数预后良好。少数经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但发作仍难以控制的患儿,如有外科治疗适应症应尽早手术治疗,以避免反复发作加重脑损伤。家长应该高度重视儿童癫痫,尽早接受正规治疗,以免患儿认知功能出现不可逆损害。
长期药物治疗会有副作用吗?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儿童癫痫治疗的首选方法,除部分癫痫患儿能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多数患儿均需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所有的抗癫痫药物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其严重程度有很大个体差异,但大部分不良反应是轻微的。对于传统抗癫痫药物,目前大多数研究结果认为:长期服用苯巴比妥、苯妥因,对患儿的认知功能有一定影响,尤其在高浓度时表现明显;丙戊酸在治疗浓度范围内,对癫痫患儿的认知功能没有或仅有轻微影响,但在高剂量时可能会对认知功能有影响,所以治疗过程中要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卡马西平在治疗浓度范围内长期服用,较其他传统抗癫痫药物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为小。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一些癫痫新型药物上市,如托吡酯、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给患儿和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大部分研究认为:托吡酯对认知功能有影响,尤其在增加剂量过快或大剂量应用的情况下,而单药治疗、低剂量或缓慢增加剂量时,这一副作用表现不明显。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对全面发作或部分性发作的癫痫患儿安全有效。拉莫三嗪很少引起认知方面的损害,甚至还有积极作用。长期抗癫痫治疗时,药物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是决定是否能依从和耐受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药物对认知功能的不良影响,应尽可能采用单药治疗、适当的起始剂量和加量速度,并监测血药浓度,使血药浓度在治疗范围内处于持续稳定的水平。其目标是以单一药物最低有效剂量达到完全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并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文/医院陈育才陆燕芬成鸿毅
编辑/寸寸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18dz)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