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7遗传
1.(·新课标Ⅰ卷,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A
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本质是杂合子在减数分裂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去,独立地遗传给后代。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一般用测交的方法,即杂合子与隐性个体杂交。所以选A。杂交的两个个体如果都是纯合子,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方法是杂交再测交或杂交再自交,子二代出现1:1或3:1的性状分离比;如果不都是或者都不是纯合子可以用杂交的方法来验证,A正确;显隐性不容易区分容易导致统计错误,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所选相对性状必须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如果受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可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不遵守操作流程和统计方法,实验结果很难说准确,D错误。
2.(·新课标卷Ⅰ,5)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
A.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B
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无论I-2和I-4是否纯合,II-2、II-3、II-4、II-5的基因型均为Aa,故A选项错误;若II-1、Ⅲ-1纯合,则Ⅲ-2是Aa的概率为1/2、Ⅳ-1是Aa的概率为1/4;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若Ⅲ-4纯合,则Ⅳ-2为Aa的概率为2/3×1/2=1/3,所以Ⅳ代中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1/3×1/4=1/48,与题意相符,故B选项正确;若Ⅲ-2和Ⅲ-3一定是杂合子,则无论Ⅲ-1和Ⅲ-4是同时AA或同时Aa或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1/48,故C选项错误;Ⅳ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概率与II-5的基因型无关;若Ⅳ的两个个体都是杂合子,则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故D选项错误。
3.(·新课标Ⅰ卷,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B
常染色体遗传与性别无关,故A错;伴X隐性看女患,女患父子必患,故B正确;伴X显性,女患多于男患,故C错;白化病是隐性,可隔代遗传,故D错。
4.(年全国I卷,第6题,6分)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
解析:根据哈代—温伯格定律,满足一定条件的种群中,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的频率为p,基因a的频率为q,则基因频率p+q=1,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p2、2pq、q2。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关系满足(p+q)2=p2+2pq+q2,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发病率与性别无关。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应为aa的基因型频率,即q,A错误;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应为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之和,即p2+2pq,B错误;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发病率与性别有关。女性的发病率计算方法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情况相同,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的发病率为p2+2pq,C错误;因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故男性的发病率为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正确。
5.(年全国I卷,第32题,12分)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2)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
(1)不能(2)实验1:杂交组合:♀黄体×♂灰体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实验2:杂交组合:♀灰体×♂灰体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与基因位置的判断方法,主要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1)若控制黄体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基因型用aa表示,灰体雌蝇为显性杂合子,基因型用Aa表示,二者杂交后也会出现题中所示结果。(2)若控制黄体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则同学甲得到的子代表现型及基因型分别为灰体雌果蝇(XAXa)、黄体雌果蝇(XaXa)、灰体雄果蝇(XAY)、黄体雄果蝇(XaY)。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所选杂交亲本产生的子代需在雌性和雄性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型及比例,所以可以选择黄体雌果蝇(XaXa)和灰体雄果蝇(XAY)杂交,后代雌果蝇均为灰体,雄果蝇均为黄体。也可选择灰体雌果蝇(XAXa)和灰体雄果蝇(XAY)杂交,后代雌果蝇全部为灰体,雄果蝇中一半为灰体,一半为黄体。
6.(年全国卷Ⅱ,第6题,6分)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
A.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C.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
由题意“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可知,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G、g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题意“子一代雌蝇有两种表现型且双亲的表现型不同”可推知: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GXg和XgY;再结合题意“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可进一步推测:雌蝇中G基因纯合时致死。D项正确。
7.(年全国卷Ⅱ,第32题,12分)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
(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
(1)有毛黄肉(2)DDff、ddFf、ddFF(3)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4)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5)ddFF、ddFf
(1)由实验一:有毛A与无毛B杂交,子一代均为有毛,说明有毛为显性性状,双亲关于果皮毛色的基因均为纯合的;由实验三:白肉A与黄肉C杂交,子一代均为黄肉,据此可判断黄肉为显性性状;双亲关于果肉颜色的基因均为纯合的;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验一中的白肉A与黄肉B杂交,子一代黄肉与白肉的比为1:1"可判断黄肉B为杂合的。(2)结合对(1)的分析可推知: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DDff、ddFf、ddFF。(3)无毛黄肉B的基因型为ddFf,理论上其自交下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FF:ddFf.ddff=1:2:1,所以表现型及比例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4)综上分析可推知:实验三中的子代的基因型均为DdFf,理论上其自交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毛黄肉(D_F_):有毛白肉(D_ff):无毛黄肉(ddF_):无毛白肉(ddff)=9:3:3:1。
8.(?全国卷Ⅲ卷.6,6分)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株,白花为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株,白花为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C.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
D
若红花、白花这对性状只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F1自交得到的F2中,红花:白花=3:1,若红花、白花这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F1自交得到的F2中,红花:白花应为9:3:3:1的变形。本题中的红花:白花≈9:7,由此说明该对性状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C错误;F2中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_B_,共有4种,B错误;F2中白花植株基因型为A_bb、aaB-、aabb,共有5种,比红花植株基因型种类多,且有杂合子,A错误,D正确。
9.(·新课标Ⅲ卷,32)(12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到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_________。
(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_________为单位的变异。
(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______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________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________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_________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
(1)少 (2)个别染色体 (3)一 二 三 二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染色体变异往往会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所以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数目往往比较少。(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个别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异。(3)AA植株发生隐性突变后基因型变为Aa,而aa植株发生显性突变后基因型也变为Aa,该种植物自花受粉,所以不论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在子一代中的基因型都有AA、Aa和aa三种,故最早可在子一代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A_);最早在子二代中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aa);最早在子三代中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AA);最早在子二代中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aa)。
10.(年全国I卷,第6题,6分)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雌蝇的基因型是BbXRXrB.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3/16
C.雌、雄亲本产生含Xr配子的比例相同D.白眼残翅雌蝇可形成基因型为bXr的极体
B
F1中出现白眼残翅雄果蝇(bbXrY),因此亲本基因型肯定为Bb×Bb。据题干信息,若双亲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则子一代中全部为白眼雄果蝇,不会出现1/8的比例,故双亲的基因型只能为BbXRXr和BbXrY,A项正确;F1出现长翅雄果蝇(B_)的概率为3/4×1/2=3/8,B项错误;母本BbXRXr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1/2,父本BbXrY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1/2,因此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比例相同,都占1/2,C项正确;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经减数分裂产生的极体和卵细胞的基因型都为bXr,D项正确。
11.(年全国I卷,第32题,12分)某种羊的性别决定为XY型。已知其有角和无角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N/n)控制;黑毛和白毛由等位基因(M/m)控制,且黑毛对白毛为显性。回答下列问题:
(1)公羊中基因型为NN或Nn的表现为有角,nn无角;母羊中基因型为NN的表现为有角,nn或Nn无角。若多对杂合体公羊与杂合体母羊杂交,则理论上,子一代群体中母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公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
(2)某同学为了确定M/m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让多对纯合黑毛母羊与纯合白毛公羊交配,子二代中黑毛∶白毛=3∶1,我们认为根据这一实验数据,不能确定M/m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需要补充数据,如统计子二代中白毛个体的性别比例,若,则说明M/m是位于X染色体上;若,则说明M/m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3)一般来说,对于性别决定为XY型的动物群体而言,当一对等位基因(如A/a)位于常染色体上时,基因型有____种;当其仅位于X染色体上时,基因型有____种;当其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时(如图所示),基因型有___种。
(1)有角:无角=1:3有角:无角=3:1(2)白毛个体全为雄性白毛个体中雄性:雌性=1:1(3)
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羊的有角和无角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N/n)控制,公羊中基因型为NN或者Nn的表现为有角,nn无角;母羊中基因型为NN的表现为有角,nn或Nn无角。2、如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羊毛色的基因共有AA、Aa、aa三种;如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羊的毛色对应的基因型有XAXA、XAXa、XaXa、XAY、XaY五种;如果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时,则羊的毛色对应的基因型有XAXA、XAXa、XaXa、XAYA、XAYa、XaYA、XaYa共七种。3、由于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型在遗传过程中与性别相关联,因此属于伴性遗传,可以通过统计后代中不同性别的性状分离比进行判断。(1)多对杂合体公羊与杂合体母羊杂交,Nn×Nn→NN、Nn、nn,比例为1:2:1。由于母羊中基因型为NN的表现为有角,nn或Nn无角,所以子一代群体中母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有角:无角=1:3;由于公羊中基因型为NN或者Nn的表现为有角,nn无角,所以子一代群体中公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有角:无角=3:1.(2)如果M/m是位于X染色体上,则纯合黑毛母羊为XMXM,纯合白毛公羊为XmY,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为XMXm和XMY,子二代中黑毛(XMXM、XMXm、XMY):白毛(XmY)=3:1,但白毛个体全为雄性.如果M/m是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纯合黑毛母羊为MM,纯合白毛公羊为mm,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为Mm,子二代中黑毛(1MM、2Mm):白毛(1mm)=3:1,但白毛个体的性别比例是雌:雄=1:1,没有性别差异。(3)对于性别决定为XY型的动物群体而言,当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时,基因型有AA、Aa、aa共3种;当其位于X染色体上时,基因型有XAXA、XAXa、XaXa、XAY、XaY共5种;当其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时,基因型有XAXA、XAXa、XaXa、XAYA、XAYa、XaYA、XaYa共7种.
12.(年全国卷Ⅱ,第6题,6分)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B.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
联想教材所学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Aa自交,子代出现4个组合(41),比例3∶1;两对等位基因杂合子AaBb自交,子代出现16个组合(42),比例9∶3∶3∶1;因此等位基因的数目与子代组合数存在一定的联系(4n)。本题中黄:褐:黑-52:3:9,说明子代共有64个组合,即F1有三对等位基因,基因妈为AaBbDd。由题可知,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dd,褐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dd,其余基因型的个体为黄色个体。由F2中黄:褐∶黑=52∶3∶9可知,黑色个体(A_B_dd)占的比例为9/64=3/4×3/4×1/4,褐色个体(A_bbdd)占的比例为3/64=3/4×1/4×1/4,由此可推出F1的基因型为AaBbDd,只有D项亲本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AaBbDd。
13.(年全国卷Ⅱ,第32题,12分)人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现有一对非血友病的夫妇生出了两个非双胞胎女儿。大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的男子结婚并生出了一个患血友病的男孩。小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的男子结婚,并已怀孕。回答下列问题:
(1)用“”表示尚未出生的孩子,请画出该家系的系谱图,以表示该家系成员血友病的患病情况。
(2)小女儿生出患血友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假如这两个女儿基因型相同,小女儿生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女孩的概率为______。
(3)已知一个群体中,血友病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且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假设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则该男性群体中血友病致病基因频率为________;在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为______。
(1)
(2)1/81/4(3)0..98%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和伴性遗传的有关内容。(1)根据题意绘制家系系谱图,具体见答案。(2)假设血友病由B、b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大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的男子结婚并生出了一个患血友病的男孩,由此可推知,大女儿的基因型为XBXb,进一步推导该非血友病夫妇的基因型为XBY、XBX,小女儿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其丈夫不患血友病,基因型为XBY,小女儿生出患血友病男孩的概率为1/2×1/4=1/8;假如这两个女儿基因型相同,则小女儿的基因型为XBXb,其生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女孩的概率为1/2×1/2=1/4。(3)由题意可知,男性的基因型为XBY和XbY,假设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即男性中Xb的基因频率为1%,XB的基因频率为99%,又由于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故可知,在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为2×99%×1%=1.98%。
14.(?全国卷Ⅲ.6,6分)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B.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
C.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D.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
D
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是由于缺少光照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O型血夫妇基因型均为ii,所以子代都是О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与环境无关;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也可能是由于亲代高茎是杂合子,自交后出现了性状分离。
15.(?全国卷Ⅲ.第32题,12分)已知某种昆虫的有眼(A)与无眼(a)、正常刚毛(B)与小刚毛(b)、正常翅(E)与斑翅(e)这三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三个纯合品系:①aaBBEE、②AAbbEE和③AABBee。假定不发生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交换,回答下列问题:
(1)若A/a、B/b、E/e这三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以上述品系为材料,设计实验来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假设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请以上述品系为材料,设计实验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选择①×②、②×③、①×③三个杂交组合,分别得到F1和F2,若各杂交组合的F2中均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则可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若出现其他结果,则可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不是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2)选择①×②杂交组合进行正反交,观察F1雄性个体的表现型。若正交得到的F1中雄性个体与反交得到的F1中雄性个体有眼/无眼、正常刚毛/小刚毛这两对相对性状的表现均不同,则证明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
实验思路:要验证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可通过①aaBBEE和2AAbbEE两种实验材料,利用正反交实验,观察F1雄性个体中刚毛和眼这两对性状,如果正反交结果均不相同,则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预期实验结果:正交雌①EEXaBXaB×雄②EEXAbY→F1:雌性全部为有眼正常刚毛正常翅,雄性全部为无眼正常刚毛正常翅。反交雄①EEXaBY×雌②EEXAbXAb→F1:雌性全部为有眼正常刚毛正常翅﹐雄性全部为有眼小刚毛正常翅。实验结论: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
16.(年全国I卷,第32题,12分)果蝇体细胞有4对染色体,其中2、3、4号为常染色体,已知控制长翅/残翅性状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性状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某小组用一只无眼灰体长翅雌蝇与一只有眼灰体长翅雄蝇杂交,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眼
性别
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
1/2有眼
1/2雌
9:3:3:1
1/2雄
9:3:3:1
1/2无眼
1/2雌
9:3:3:1
1/2雄
9:3:3:1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上述亲本杂交组合和杂交结果判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用上表中杂交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无眼性状的显隐性(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
(3)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用灰体长翅有眼纯合体和黑檀体残翅无眼纯合体果蝇杂交,F1相互交配后,F2中雌雄均有___________种表现型,其中黑檀体长翅无眼所占比例为3/64时,则说明无眼性状为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
(1)不能无眼只有当无眼为显性时,子代雌雄个体中才都会出现有眼与无眼性状的分离(2)杂交组合:无眼×无眼预期结果:若子代中无眼:有眼=3:1,则无眼为显性性状;若子代全部为无眼,则无眼为隐性性状。(3)8隐性
(1)亲本无眼与有眼杂交,子代有眼:无眼=1:1,且与性别无关,不能判断控制果蝇有眼和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若控制有眼和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有眼为显性(E表示),则亲本基因型分别为XeXe和XEY,子代的基因型为XEXe和XeY,雌性为有眼,雄性为无眼,雌雄个体中没有同时出现有眼和无眼性状,不符合题意,则显性性状是无眼。(2)要通过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无眼性状在常染色体上的显隐性,最简单的方法是选择表中杂交子代中雌雄果蝇均为无眼的个体进行杂交实验,若无眼为显性性状,则表中杂交子代中无眼雌雄果蝇均为杂合子,则该杂交子代中无眼:有眼=3∶1;若无眼为隐性性状,则表中杂交子代中无眼雌雄果蝇均为隐性纯合子,不会发生性状分离。(3)表格中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9∶3∶3∶1,可分析出显性性状为灰体(用基因A表示)和长翅(用基因B表示),有眼和无眼不能确定显隐性关系(用基因C或c表示),灰体长翅有眼纯合体和黑檀体残翅无眼纯合体的基因型可写为AABBCC(AABBcc)和aabbcc(aabbCC),可推出F1的基因型为AaBbCc,F,个体间相互交配,F2的表现型有2×2×2=8种。F2中黑檀体(Aa×Aa→1/4aa)长翅(Bb×Bb→3/4B_)无眼所占比例为3/64时,可知无眼所占比例为1/4,则无眼为隐性性状。
17.(年全国卷Ⅱ,第32题,12分)某种家禽的豁眼和正常眼是一对相对性状,豁眼雌禽产蛋能力强。已知这种家禽的性别决定方式与鸡相同,豁眼性状由Z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控制,且在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用纯合体正常眼雄禽与豁眼雌禽杂交,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理论上,F1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F2雌禽中豁眼禽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
(2)为了给饲养场提供产蛋能力强的该种家禽,请确定一个合适的杂交组合,使其子代中雌禽均为豁眼,雄禽均为正常眼。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测结果,要求标明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基因型。
(3)假设Mm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m基因纯合时可使部分应表现为豁眼的个体表现为正常眼,而MM和Mm对个体眼的表现型无影响。以此推测,在考虑M/m基因的情况下,若两只表现型均为正常眼的亲本交配,其子代中出现豁眼雄禽,则亲本雌禽的基因型为____,子代中豁眼雄禽可能的基因型包括______。
(1)ZAZA,ZaWZAW、ZAZa,雌雄均为正常眼1/2(2)杂交组合:豁眼雄禽(ZaZa)×正常眼雌禽(ZAW)预期结果:子代雌禽为豁眼(ZaW),雄禽为正常眼(ZAZa)(3)ZaWmmZaZaMm,ZaZamm
(1)依据题意可知,该种家禽的性别决定方式与鸡相同,豁眼性状由Z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控制,且在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纯合体正常眼雄禽与豁眼雌禽的基因型分别为ZAZA,ZaW,列出遗传图解,可得F1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ZAW、ZAZa,雌雄均为正常眼,F2雌禽中豁眼禽所占的比例为1/2。(2)为了给饲养场提供产蛋能力强的该种家禽,请确定一个合适的杂交组合,使其子代中雌禽均为豁眼,雄禽均为正常眼。杂交组合:豁眼雄禽(ZaZa)×正常眼雌禽(ZAW),预期结果:子代雌禽为豁眼(ZaW),雄禽为正常眼(ZAZa)。假设Mm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m基因纯合时可使部分应表现为豁眼的个体表现为正常眼,而MM和Mm对个体眼的表现型无影响。以此推测,在考虑M/m基因的情况下,若两只表现型均为正常眼的亲本交配,其子代中出现豁眼雄禽,则亲本雌禽的基因型为ZaWmm,子代中豁眼雄禽可能的基因型包括ZaZaMm,ZaZamm。
18.(?全国卷Ⅲ.第31题,10分)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两组杂交实验。杂交涉及的四对相对性状分别是:红果(红)与黄果(黄),子房二室(二)与多室(多),圆形果(圆)与长形果(长),单一花序(单)与复状花序(复)。实验数据如下表
组别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F2表现型及个体数
甲
红二×黄多
红二
红二、红多、黄二、50黄多
红多×黄二
红二
红二、红多、黄二、50黄多
乙
圆单×长复
圆单
圆单、90圆复、90长单、长复
圆复×长单
圆单
圆单、圆复、长单、10长复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上,依据是;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
(2)某同学若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1进行杂交,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其子代的统计结果不符合
的比例。
(1)非同源染色体F2中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符合9:3:3:1一对F2每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都符合3:1,而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不符合9:3:3:1(2)1:1:1:1
(1)因题干说明是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故杂交的品种均为纯合子,根据表中甲的数据,可知F1的红果、二室均
为显性性状,甲的两组F2的表现型之比均接近9:3:3:1,所以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乙组的
F1的圆果、单一花序均为显性性状,F2中第一组:圆:长=(+90):(90+)=3:1、单:复=(+90):(90+)=3∶l;第二组:
圆:长=(+):(+10)=3∶1、单:复=(+):(+10)=3∶l;但两组的四种表现型之比均不是9:3∶3∶1,说明控
制每―对性状的基因均遵循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
体上。(2)根据表中乙组的杂交实验得到的F1均为双显性杂合子,F2的性状分离比不符合9:3:3:1,说明F产生的四种配子
比例不是1:1:1:1,所以用两个F分别与“长复”双隐性个体测交,就不会出现1:1:1:1的比例。
19.(全国Ⅰ卷.5)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
B.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
C.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
D.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
C
由于父本无法提供正常的Xb配子,故雌性后代中无基因型为XbXb的个体,故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性植株中,A正确;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若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当雌株基因型为XBXb时,子代中可能会出现窄叶雄株XbY,B正确;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窄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由于雄株提供的配子中Xb不可育,只有Y配子可育,故后代中只有雄株,不会出现雌株,C错误;若杂交后代中雄株均为宽叶,且母本的Xb是可育的,说明母本只提供了XB配子,故该母本为宽叶纯合子,D正确。故选C。
20.(·新课标Ⅰ卷,32)(11分)某实验室保存有野生型和一些突变型果蝇。果蝇的部分隐性突变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甲用翅外展粗糙眼果蝇与野生型(正常翅正常眼)纯合子
蝇进行杂交,F2中翅外展正常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图中所列基因中,不能与翅外展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乙用焦刚毛白眼雄性蝇与野生型(直刚毛红眼)纯合子雌蝇进行杂交(正交),则子代雄蝇中焦刚毛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若进行反交,子代中白跟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遗传规律,同学丙让白眼黑檀体雄果蝇与野生型红眼灰体)纯合子雌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那么,在所得实验结果中,能够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F1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_,F2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____;验证伴性遗传时应分析的相对性状是_________________,能够验证伴性遗传的F2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____。
(1)3/16紫眼基因(2)01/2(3)红眼灰体红眼灰体∶红眼黑檀体∶白眼灰体∶白眼黑檀体=9∶3∶3∶1红眼/白眼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
(1)根据题意,图中出现的基因均为隐性基因。翅形基因用Dp/dp表示,眼形基因用Ru/ru表示。同学甲用翅外展(Dp)粗糙眼(ru)果蝇dpdpruru与野生型纯合子DpDpRuRu杂交,E,基因型为DpdpRuru,F2中翅外展正常眼dpdpRu_出现的概率为1/4×3/4=3/16。由于紫紫眼基因与翅外展基因都位于2号染色体上,故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2)同学乙用焦刚毛(sn)白眼(w)雄蝇(XsnwY)与野生型纯合子雌(XSnWXSnW杂交,子代雄蝇全为直刚毛红眼(XSnWY)。若进行反交,即XsnwXsnw×XSnWY,后代所有雌蝇均为红眼,所有雄蝇均为白眼,概率各占1/2。(3)验证伴性遗传时,要分析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即红眼/白眼,F2中红眼雌蝇(XWX-):红眼雄蝇(XWY):白眼雄蝇(XwY)=2∶1∶1
21.(全国Ⅱ卷.5)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A.①或②B.①或④C.②或③D.③或④
B
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未确定显隐性,若要判断全缘叶植株甲为杂合子,即要判断全缘叶为显性性状,羽裂叶为隐性性状。让全缘叶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①正确;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说明双亲可能都是纯合子,既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或者是双亲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中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②错误;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无法判断谁是杂合子、谁是纯合子,③错误;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说明植株甲与另一全缘叶植株均为杂合子,④正确。
22.(·新课标Ⅱ卷,32)(12分)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已知叶色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其他基因型的个体均表现显性性状。某小组用绿叶甘蓝和紫叶甘蓝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①:让绿叶甘蓝(甲)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都是绿叶
实验②:让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植株进行杂交,子代个体中绿叶∶紫叶=1∶3
回答下列问题。
(1)甘蓝叶色中隐性性状是__________,实验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2)实验②中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子代中有________种基因型。
(3)用另一紫叶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若杂交子代中紫叶和绿叶的分离比为1∶1,则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则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且让该子代自交,自交子代中紫叶与绿叶的分离比为15∶1,则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1)绿色aabb(2)AaBb4(3)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甲和乙中必有一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且实验②中绿色植株和蓝色植株的杂交为测交,子代分离比为1∶3,说明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实验①中绿色植株甲自交,子代均表现为绿色,则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绿叶为隐性性状。(2)由以上叙述可知,实验②中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3)甲植株和丙植株杂交,若子代中紫叶和绿叶的分离比为1∶1,则丙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aaBb;若杂交子代均表现为紫叶,说明子代中无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则丙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AAbb、aaBB、AaBB、AABb;若子代均表现为紫叶,且让该子代自交,自交子代中紫叶与绿叶的分离比为15∶1,则该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23.(全国Ⅲ卷.6)(6分)假设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动物基因型为BB和Bb的受精卵均可发育成个体,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现有基因型均为Bb的该动物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 )
A.、、0B.、、 C.、、0 D.、、0
A
双亲的基因型均为Bb,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可知:Bb×Bb→1/4BB、1/2Bb、1/4bb,由于每对亲本只能形成1个受精卵﹐对动物理论上产生的受精卵是个,且产生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的概率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即产生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为1/4×=个,产生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为1/2×=个,由于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致死,因此获得基因型为bb的个体的基因刑为0、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24.(·新课标Ⅲ卷,32)(9分)玉米是一种二倍体异花传粉作物,可作为研究遗传规律的实验材料。玉米子粒的饱满与凹陷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中,杂合子通常表现的性状是 。
(2)现有在自然条件下获得的一些饱满的玉米子粒和一些凹陷的玉米子粒,若要用这两种玉米子粒为材料验证分离定律,写出两种验证思路及预期结果。
(1)显性性状(2)①将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则某些玉米子代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②让饱满的玉米子粒和凹陷的玉米子粒杂交,如果子一代表现出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说明遵循分离定律。③两种玉米杂交,若F1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F1为显性性状的杂合子,F1自交后代中若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可脸证分离定律。④两种玉米杂交,若后代出现I:I的性状分离比,则说明一种玉来为杂合子,另一种玉来为隐性纯合子,杂合子的测交可验证分离定律。
(1)在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中,杂合子表现的性状通常是显性性状(2)分离定律是指张合子形成配子时,等拉基国发生分离并分别进人不同的配子中。验证分离定律常采用杂合子自交法或测交法。因未知所给玉米的基因型,可采用以下方案验证分离定律,思路①将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则某些玉米子代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思路②让饱满的玉米子粒和凹陷的玉米子粒杂交,如果子一代表现出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说明遵循分离定律。;思路③:两种玉米杂交,若F1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F1为显性性状的杂合子,F1自交后代中若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可脸证分离定律;思路④:两种玉米杂交,若后代出现I:I的性状分离比,则说明一种玉来为杂合子,另一种玉来为隐性纯合子,杂合子的测交可验证分离定律。
25.(全国Ⅰ卷.5)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截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每个瓶中有1只雌果蝇和1只雄果蝇),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据此无法判断的是()
A.长翅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B.亲代雌蝇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C.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D.该等位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是否成对存在
C
根据截翅为无中生有可知,截翅为隐性性状,长翅为显性性状,A不符合题意;根据杂交的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可知,亲本雌蝇一定为杂合子,B不符合题意;无论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后代中均会出现长翅∶截翅=3:1的分离比,C符合题意;根据后代中长翅∶截翅=3∶1可知,控制翅形的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故可推测该等位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D不符合题意。
26.(.全国Ⅰ卷,32)遗传学理论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在不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情况下,产生基因重新组合的途径有两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诱变育种过程中,通过诱变获得的新性状一般不能稳定遗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若要使诱变获得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2)控制新性状的基因是杂合的(3)通过自交筛选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子代
(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在不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情况下,产生基因重组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导致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重组;二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2)诱变育种过程中,通过诱变获得的具有新性状的个体一般为杂合体,不能稳定遗传;要使诱变获得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若为植物可通过连续自交或者单倍体育种获得纯合子,若为动物可用同种表现型的突变体相互交配获得纯合子,纯合子即为能稳定遗传的子代。(3)通过自交筛选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子代。
27.(.全国Ⅱ卷,32)(11分)控制某种植物叶形、叶色和能否抗霜霉病3个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且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表现型不同的4种植株:板叶紫叶抗病(甲)、板叶绿叶抗病(乙)、花叶绿叶感病(丙)和花叶紫叶感病(丁)。甲和丙杂交,子代表现型均与甲相同;乙和丁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现型。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和丙的杂交结果,可知这3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和丙、乙和丁的杂交结果,可以推断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若丙和丁杂交,则子代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某一未知基因型的植株X与乙进行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若发现叶形的分离比为3∶1、叶色的分离比为1∶1、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则植株X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
(1)板叶、紫叶、抗病(2)AABBDDAabbDdaabbddaaBbdd(3)花叶绿叶感病、花叶紫叶感病(4)AaBbdd
分析题意可知:甲板叶紫叶抗病与丙花叶绿叶感病杂交,子代表现型与甲相同,可知甲为显性纯合子AABBDD,丙为隐性纯合子aabbdd;乙板叶绿叶抗病与丁花叶紫叶感病杂交,后代出现8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l:l:l:l:l:l:l:1,可推测三对等位基因应均为测交。(1)甲板叶紫叶抗病与丙花叶绿叶感病杂交,子代表现型与甲相同,可知显性性状为板叶、紫叶、抗病,甲为显性纯合子AABBDD。(2)己知显性性状为板叶、紫叶、抗病,再根据甲乙丙丁的表现型和杂交结果可推知,甲、乙、丙、丁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3)若丙aabbdd和丁aaBbdd杂交,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为:aabbdd(花叶绿叶感病)和aaBbdd(花叶紫叶感病)。(4)已知杂合子自交分离比为3:l,测交比为1:l,故X与乙杂交,叶形分离比为3:l,则为AaxAa杂交,叶色分离比为1:l,则为Bb×bb杂交,能否抗病分离比为1:1,则为Dddd杂交,由于7的基因型为AabbDd,可知X的基因型为AaBbdd。
28.(.全国Ⅲ卷,32)(10分)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在此基础上,人们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已知普通小麦是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体。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答出2点即可)。
(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答出1点即可)。
(3)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纯合体),甲的表现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现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1)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42 营养物质含量高,茎秆粗壮(2)秋水仙素处理(3)甲、乙两个品种杂交,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
此题解题的切入点是染色体变异及杂交育种。(1)由题图可知,杂种一是由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两种植物杂交得到的,虽然杂种一的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但它们来自两个不同的物种,即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无法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故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由题图可知,杂种二的体细胞中含3个染色体组,是三倍体,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普通小麦是由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故普通小麦体细胞中含有42条染色体。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营养物质含量高,茎和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等。(2)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的人工方法有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的细胞。(3)根据试题要求,应设计杂交育种方案获得纯合的抗病抗倒伏小麦,因为只有纯合子才能稳定遗传。杂交实验方案为:甲、乙两个品种杂交获得F1,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
29.(海南卷.24题,2分)下列叙述不属于人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特征的是
A.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概率相同B.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
C.患者家系中会出现连续几代都有患者的情况D.若双亲均为患者,则子代的发病率最大为3/4
D
本题考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双亲均为患者,则子代的发病率最大为1。
30.(海南卷.29题,10分)某种植物雄株(只开雄花)的性染色体XY;雌株(只开雌花)的性染色体XX。等位基因B和b是伴X遗传的,分别控制阔叶(B)和细叶(b),且带Xb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用阔叶雄株和杂合阔叶雌株进行杂交得到子一代,再让子一代相互杂交得到子二代。回答下列问题:
(1)理论上,子二代中,雄株数∶雌株数为。
(2)理论上,子二代雌株中,B基因频率∶b基因频率为;子二代雄株中,B基因频率∶b基因频率为。
(3)理论上,子二代雌株的叶型表现为;子二代雄株中,阔叶∶细叶为。
(1)2∶1(2分)(2)7∶13∶1(每空2分,共4分)(3)阔叶3∶1(每空2分,共4分)
(1)阔叶雄株(XBY)和杂合阔叶雌株(XBXb)进行杂交得到子一代,子一代中雄株为1/2XBY、1/2XbY,可产生
1/4XB、1/4Xb、1/2Y三种配子,雌株为1/2XBXB、1/2XBXb,可产生3/4XB、1/4Xb两种配子,子一代相互杂交,雌雄配子随
机结合,带Xb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理论上,子二代中雌性仅1/2存活,雄株数︰雌株数为2∶1。(2)理论
上,子二代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3XBXB:1XBXb,则雌株中B基因频率:b基因频率为(3×2+1):1=7∶1;子二代雄株的基
因型及比例为3XBY:1XbY,子二代雄株中B基因频率:b基因频率为3∶1。(3)据上述分析,子一代中雌株产生的XB和
Xb配子与雄株产生的XB配子结合才会产生雌性个体,因此子二代雌株的叶型表现为阔叶;雌株的XB配子与Xb配子的
比例为3∶1,与雄株产生的Y配子结合才会产生雄性个体,因此子二代雄株中,阔叶:细叶为3∶1。
31.(年海南卷,20题,2分)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
B.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
C.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
D.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性
C
A.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据此不能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黑色可能为显性,也有可能为隐性,A错误;B.根据“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不能说明栗色为显性,B错误;C.若显性基因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相等,则显性个体数目多于隐性个体数目,因此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时,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C正确;D.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据此不能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栗色可能为显性,也有可能为隐性,D错误。故选:C。
32.(年海南卷,22题,2分)甲、乙、丙、丁4个系谱图依次反映了a、b、c、d四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那么,根据系谱图判断,可排除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是()
a
b
c
d
D
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应具有“女儿患病,其父亲和儿子均患病”的遗传特点.由此可判断丁图不符合该特点,故D项正确。
33.(年海南卷,29题,10分)果蝇有4对染色体(I~IV号,其中I号为性染色体)。纯合体野生型果蝇表现为灰体、长翅、直刚毛,从该野生型群体中分别得到了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隐性突变的纯合体果蝇,其特点如表所示。
表现型
表现型特征
基因型
基因所在染色体
甲
黑檀体
体呈乌木色、黑亮
ee
III
乙
黑体
体呈深黑色
bb
II
丙
残翅
翅退化,部分残留
vgvg
II
某小组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探究性状的遗传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用乙果蝇与丙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不符合9∶3∶3∶1的表现型分离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甲果蝇与乙果蝇杂交,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中果蝇体色性状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分离。
(3)该小组又从乙果蝇种群中得到一只表现型为焦刚毛、黑体的雄蝇,与一只直刚毛灰体雌蝇杂交后,子一代雌雄交配得到的子二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焦刚毛灰体♂∶焦刚毛黑体♂=6∶2∶3∶1∶3∶1,则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控制刚毛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
(1)灰体长翅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II号染色体上,不能进行自由组合(2)EeBb灰体会(3)XAXABB,XaYbb
(1)由题意可知,乙、丙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bbVgVg和BBvgvg,杂交后F1的基因型为BbVgvg,表现为灰体长翅;由于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不符合9∶3:3∶1的表现型分离比。(2)甲、乙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eeBB和EEbb,杂交后F1的基因型为EeBb,表现型为灰体,由于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中会出现性状分离。(3)由于F2中雌性个体中灰体∶黑体=3∶1,全为直刚毛,雄性个体中灰体∶黑体=3∶1,直刚毛∶焦刚毛=1∶1,可知,刚毛的性状与性别有关,即控制刚毛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对于果蝇的体色,F1两亲本均为杂合子,即F1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进而推测亲本基因型分别为bbXaY和BBXAXA。
34.(海南卷.16题,2分)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妻.夫妻双方的父亲都是红绿色盲。这对夫妻如果生育后代,则理论上
A.女儿正常,儿子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B.儿子和女儿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都为1/2
C.女儿正常,儿子中患红绿色育的概率为1/2D.儿子正常,女儿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2
C
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红绿色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由于该夫妇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父亲患红绿色盲,所以丈夫的基因型为XBY,妻子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这对夫妻所生女儿正常,儿子(XBY、XbY)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2,C正确。
35.(海南卷.28题,8分)生物的有些性状受单基因控制,有些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某作物的A性状(如小麦的有芒/无芒)受单基因控制,B性状(如小麦的产量)受多基因控制,则性状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2)若要通过实验探究B性状的表现与环境的关系,则该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在设置自变量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有(答出两点即可)。
(3)根据上述两类性状的遗传特点,对于人类白化病的控制来说,一般应设法降低人群中;对于哮喘病的预防来说,一般可从改善其所处的入手。
(1)B(2)环境不同组间环境有足够的差异;同一组内的环境尽量保持一致(3)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环境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的相关内容。(1)多基因控制的性状易受环境影响,即B性状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B性状的表现与环境的关系”,则自变量是环境;在设置自变量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只有一个环境因素不同,其余因素需相同且适宜。(3)白化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易受环境影响,由致病基因控制,故一般应设法降低人群中的致病基因频率来控制发病率;哮喘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影响,一般可从改善其所处的环境入手来预防。
36.(浙江年11月选考3,2分)母亲年龄与生育后代先天愚型病发病风险曲线图如下。据图可知,预防该病发生的主要措施是
A. 孕前遗传咨询
B. 禁止近亲结婚
C. 提倡适龄生育
D. 妊娠早期避免接触致畸剂
C
由题中的曲线图可知,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母亲所生子女数目先增加后减少,先天愚型病相对发生率越来越高。在25~30岁之间,母亲所生子女较多,且先天愚型病相对发生率很低。因此,适龄生育可降低母亲所生子女患先天愚型病的概率。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37.(浙江年11月选考15,2分)下列关于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豌豆花瓣开放时需对母本去雄以防自花授粉B.完成人工授粉后仍需套上纸袋以防自花授粉
C.F1自交,其F2中出现白花的原因是性状分离D.F1全部为紫花是由于紫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为显性
D
】豌豆为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应在花瓣没有开放时对母本去雄,A错误;完成人工授粉后继续套袋的目的是防止其他花粉的影响,B错误;因控制花色的基因为一对等位基因,F1自交,F2中出现白花的原因是配子随机结合,C错误;当显性基因存在时不表现出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F1全部为紫花,说明紫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为显性,D正确。
38.(年天津卷4,6分)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生物,其体内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变化示意图如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三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均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中
B.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
C.B(b)与D(d)间发生重组,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B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此过程发生在初级精母细胞中。所以,图中三对等位基因的分离不都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中。A错误﹔正常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能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但图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部分片段发生了交叉互换﹐故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B正确;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部分片段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基因自由组合范畴.C错误;图中非姐妹染色单体间部分片段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应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汇总
考点01细胞的分子组成
考点0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考点03物质运输
考点04ATP和酶
考点05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考点06细胞的生命历程(包括减数分裂)
全套原卷板与解析版,后面附下载链接
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八省联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汇总
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专题三酶与ATP
高考生物卷专题汇编(附答案)
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专题03细胞呼吸
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专题04光合作用
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专题05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专题06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及癌变
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专题07DNA的结构、复制及基因表达
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专题08基因的分离定律
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专题09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专题14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专题15种群、群落
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专题16生态系统及其保护
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专题17生物技术实践
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专题18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专题19实验与探究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2物质运输、酶与ATP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细胞呼吸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及癌变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基因的分离定律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9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种群和群落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4神经调节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5体液调节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6免疫调节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7种群和群落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9生物技术实践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0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1实验与探究
本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WX:wqs88wqs),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或者提供相应服务。链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提取码:
请转发朋友圈或者互换优质资料,领取提取码,你的转发是对我收集资料的最大支持,感谢!
39v8获取更多内容,点赞在看
生物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