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化验单凝血六项

凝血六项临床意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参考值PT:10.5-14秒

1、延长(>参考值高值3秒):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一般INR在2.0—3.0用药为合理和安全。INR的值越高,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越长,但是,如果INR值非常高时,就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出血的风险。

二、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参考值:14-21秒

1、凝血酶时间延长(>参考值高值3秒):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2、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参考值:22-38秒

1、延长(>参考值高值10秒):

(1)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

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严重的凝血酶原Ⅱ、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

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

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溶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

原降解物(FDP)。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SLE等。

2、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

子的活性增高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

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

病综合征等。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bg)

参考值:2-4g/L

1、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的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感染:如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等。无菌炎症:如肾病综合征、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等。

2、纤维蛋白原减少:原发性纤溶症、DIC、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五、血浆D-二聚体测定

参考值:0-0.55mg/L

1、继发性纤溶亢进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原发性纤溶症时,D二聚体不增高,此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不增高。

2、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几乎所有的DVY患者D二聚体呈阳性,因此,可作为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

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参考值0-5ug/ml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症、DIC、恶性肿瘤、肾脏疾病、深部静脉血栓、溶栓治

血小板聚集率升高的原因

(1)体内体积大的血小板↑,其功能活跃、致密小体含量高,大量释放ADP、肾上腺素、血栓素等因子促使血小板聚集率↑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产生血小板活化因子,减少生成PGI2(前列环素);同时其表面ADP酶生成减少,引起ADP灭活减少,致使血小板聚集率↑

(3)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的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的NO减少

(4)血管内膜损伤、血流受阻、局部血管壁切应力增高。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或转载,版权归作者所有,对其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daoyanazz.com/yymj/106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