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的历史介绍

血友病的历史可能与人类的历史一样长久,但是如果不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后裔(如图),人类对疾病就可能不会有如此深入的认识。由于因子VIII和IX缺陷以相同的方式遗传,因而在家族遗传史上差异不明显。

随着Waldemar的死亡(年),在困扰了部分欧洲王室近年的生活,并改变了欧洲历史之后,血友病才最终在欧洲王室中消失。这也是为何欧洲非常重视血友病研究的原因之一。

在年之前,血友病B的治疗主要是靠全血或血浆(包括新鲜或冰冻血浆),血清也被报道有效。用凝血因子浓缩物治疗血友病B患者由法国在年首先使用。美国直到年才批准含有所有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的浓缩物用于血友病B患者。

近年来,血友病的防治进展很大,这与早期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第一,英国牛津的Mcfarlane教授及其他同事发现血友病A缺乏因子VIII,可以通过输入正常的新鲜血液或血浆而纠正,为现代血友病治疗奠定了基础。第二,世界大战促成组建的各种输血服务组织,包括在许多国家都存在的红十字及红新月会。第三,由美国及欧洲药物公司从商业上开始对分馏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对从人类和猪的血浆中提取的以及通过DNA技术制备而来的凝血因子的纯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包括从药物中去除不想要的污染物,包括病毒及一些外援蛋白。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关血友病的基因治疗目前也在各国开展,并取得了可喜的结果。

我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出血性疾病的描述

我国最早的《黄帝内经》在《灵柩·百病始生》篇中对出血性疾病已有描述:“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衄血”指上部外部出血,包括鼻和口腔出血等。“后者”指下部出血。包括便血等。东汉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描述因出血而失学,无外感发热,与紫癜及凝血机制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相似。隋朝《诸病源候论》“血病诸侯”探讨出血性疾病的病候病源特点,其中“舌上出血候”、“九窍四肢出血候”所述包括口、舌、鼻、眼、皮肤、肌肉、关节及内脏出血诸症,出血范围、严重程度与凝血因子缺乏的临床表现近似。清朝的《血证论》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和补虚为治疗血证的四大步骤。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在各地建立了出凝血实验室,有关出血性疾病的诊治也逐步发展起来。

赞赏

长按







































暑假白癜风优惠
治疗白癜风的最好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daoyanazz.com/yymj/23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