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读书的那会儿
总担心
每个月那几天流那么多血
会不会死啊
长大了才明白
那时候年轻气盛
身体体质好,气血通畅
自然血流量也大
可越是长大,体质就越差
就连大姨妈也跟着变得稀少
有时候都会怀疑再这么少下去
会不会30岁就绝经了呀
说起大姨妈
相信很多女孩子都跟我一样
要么月经量少
要么月经量多
要么月经紊乱
要么严重痛经
这都是现代女生们大姨妈常态
虽说是常态,但大家都没有重视起来
月经量少
01
主要症状:
月经量少的症状主要表现有女性月经周期、经期基本正常,但月经量明显减少,每次月经量不足20ml,甚至少如点滴。月经来潮时间不足两天也是月经量少的表现,严重者会发展成为闭经。
02
主要原因:
1、情绪异常
抑郁或心理创伤或过度情志刺激会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内分泌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异常会导致月经稀少。
2、过度节食
正常月经的维持需要一定比例的脂肪,如果过度节食减肥会造成躯体脂肪缺乏。而且有些激素在体内合成也需要一定的蛋白质,节食减肥也会造成营养不良,影响激素的合成。由此全身会处于低雌激素情况,就会导致月经量少。
3、生活不规律
生活规律也很重要,饮食不规律、作息时间不规律等都容易导致月经量减少。
4、药物影响
女性在使用一些药物时,比如避孕药、抗肿瘤药等也会导致月经量减少。
5、子宫发育不良
有些女性先天子宫生长发育不良,子宫较正常偏小,而且形状畸形,子宫内膜也较正常大小子宫的内膜少,所以月经量一般也会比较少。
6、部分宫腔粘连
人工流产、妊娠中期引产、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切除等很容易造成子宫内膜外伤,从而造成宫腔发生粘连,不仅会造成月经量少,还可能发生闭经。
7、其他
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催乳激素血症、子宫内膜结核、高睾酮血症等疾病也可以导致少经的现象。
03
调理原则:
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04
怎么调理:
首先是肾:肾藏精,精化血。
肾气旺盛,肾精充足,当「天癸至,任脉通,冲脉盛」时,月经的初潮就会来临。肾主藏精,精血可以互生,肾精充足也是血液化生的来源,如果肾精亏虚,精不化血,就会导致月经减少,甚至闭经。可以吃枸杞,枸杞性甘、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的功效,常与熟地、菊花、山药、山萸肉等药同用。枸杞子亦为扶正固本,生精补髓、滋阴补肾、益气安神、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良药。
其次是脾:气血生化之源
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化生之源,脾气足,经血才能充足。如果脾胃虚弱,不够健运,气血生化的少,就会让月经延后,量少,颜色变淡。中医讲,大枣味甘,性温;可以入脾经,助血分。大枣可以补脾和胃,益气生津,可以治气血津液不足。在中药学里,大枣的应用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可以健脾益胃:脾胃虚弱、腹泻、倦怠无力的人,每日吃红枣若干(五颗左右,也不宜过多),或与党参、白术共用,能补中益气、健脾胃,达到增加食欲、止泻的功效;第二可以补气养血:红枣为补养佳品,食疗药膳中常加入红枣补养身体、滋润气血,能提升身体的元气,增强免疫力;此外,还可以养血安神,女性躁郁症、哭泣不安、心神不宁等,用红枣和甘草、小麦同煮(甘麦大枣汤),可起到养血安神、舒肝解郁的功效。总而言之,红枣是补气养血的圣品,同时又物美价廉。
月经量多
01
主要症状:
一般每次月经量30毫升是太少,80毫升又过多。正常的应该是每次60毫升。这就需要我们平时留意卫生巾的使用量,每个周期不超过两包(10片/包)。假如每次用三包卫生巾还不够,每片卫生巾都是湿透的,就属于经量过多;相反,每次月经一包都用不完,则属经量过少,应及早去看医生。
02
主要原因:
1、改变了避孕方式
有时,异常的阴道出血与采取的避孕方式有关。长效避孕药能影响月经,并减少月经量。当女性突然改服或停服避孕药,月经量会增加。节育环可能会带来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经量明显增多和经后淋漓出血等。
2、处于绝经前期
有些人绝经前期会出现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甚至大出血或出血淋漓不断,然后逐渐减少而停止。
3、长了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主要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子宫肌瘤在成年妇女中较为普遍,其主要症状之一是月经量大,有时伴有血块,而且月经之间会有出血。
4、患有生殖器感染
性传播疾病可能导致生殖器感染,从而导致月经量增多。
5、慢性盆腔炎
盆腔炎症是引起阴道异常出血的常见原因。炎症发生时,局部血管变得脆弱,行经时的出血不易凝止,往往引起经量增多和经期延长。
6、罹患血液疾病
尽管比较罕见,但是月经量大也可能是血液疾病的征兆。比如,有一种名为血管性血友病的血液疾病,由于患者体内缺少特定的凝血酶,从而临床上表现为出血倾向,女性的月经量会增多。
03
调理原则:
补中益气,益气止血
04
怎么调理:
气为血之帅,气虚不能摄血,冲任不固,故经血量多。出血过多则经血之生化不及,故经色淡而清。气虚则不能正常运血以布于周身,故面色白,而又少气懒言,四肢无力。治宜益气止血,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补中益气汤,中医方剂名。为补益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
月经紊乱
01
主要症状:
1、月经的频率,正常的月经周期是从21天到35天,平均28天一个周期。如果月经周期短于21天,认为月经过频。如果周期长于35天,为月经稀发。无论是过频,还是稀发,都属于月经周期不正常。
2、月经来的时间长和短,一般月经持续3天到7天。月经持续时间太长,比如超过8天,甚至十几天不干净,属于月经紊乱。或者月经来的时间特别短,比如只来一天甚至半天,也是属于不正常。
3、月经甚至是不来。比如半年以上来一次,甚至一年都不来一次月经,叫做闭经。或者月经没有周期性。
4、月经期伴有其他不舒适,比如痛经。
5、月经量的改变。月经量非常多,超过80毫升。有些月经量特别少,一个周期出血量少于
02
主要原因:
1、疾病因素
主要是各种因素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从而导致月经异常表现。某些职业,如长跑运动员容易发生闭经;青春期少女月经紊乱,往往是由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发育不成熟导致;而更年期女性月经周期异常的原因则是卵巢功能减退;其他内分泌功能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糖尿病等以及使用内分泌药物也可能发生月经紊乱。
2、精神因素
突然或长期精神压抑、紧张、忧虑、情感变化或心理创伤等,都可能会影响下丘脑、垂体等部位功能出现异常,导致痛经、闭经等月经异常表现。
3、其他因素
寒冷刺激、不规律饮食(厌食、过度节食等)、体重下降、长期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吸烟饮酒及某些药物等均可能导致月经异常情况。
03
调理原则:
调气血、调阴阳、调冲任、调天葵
04
怎么调理:
中医调理月经不调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多以补肾调周为主,具体方法如下:
1、经后期:以补肾养阴为主,促进卵子发育以及子宫内膜的生长;
2、经间期:以补肾促排卵为主,促进卵泡自然排出;
3、经前期:以补肾助阳为主,促进子宫内膜的转化,有利于受精卵着床;
4、月经期:以活血化瘀为主,促进体内瘀血、浊液的排出。
严重痛经
01
主要症状:
以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为主要症状,可伴有乳房胀痛、胸闷不适;或面色青白、肢冷畏寒;或平素带下多、色黄质稠有臭味、低热起伏、小便黄赤;或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或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等症状。
02
1、情志内伤
女子以肝为先天,情绪刺激首先伤肝,情志不舒,进而肝郁气滞,气不足以运,气滞血瘀而痛经。
2、寒湿凝滞
因过食寒凉,或者经行期间感受寒湿之邪,寒邪入内,经血因寒而运行不畅,经期则“不通则痛”,出现痛经。
3、气血亏虚
大病久病之后气血大伤,冲任气血亏损,行经后气血愈虚,不能濡养冲任和子宫,“不容则痛”,故引起痛经。
4、外感湿热
经期、产后不慎感受湿热,滞留体内,与血相搏,流注冲任,蕴结胞中,气血失畅,导致痛经。
5、素体虚弱
禀赋虚弱,或多产房劳伤损,精血不足,经后血海空虚,冲任、子宫失于濡养,故痛经。
03
调理原则:
调寒邪、气滞、血瘀
04
怎么调理:
祛寒保暖
中医上认为痛经的起因是因为体寒,即血得寒则凝。具体来说,就是身体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血液凝滞,这样经血排出受阻,不通则痛。所以告别痛经,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暖。有痛经经历的美女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保暖。饮食上多吃温补类食物,少吃生冷刺激类食物。比如喝红枣黑糖姜茶,让自己的身体由内而外都暖起来。
气滞血瘀型
每于经前1~2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或伴胸胁乳房胀痛,或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舌紫黯有瘀点,脉弦,常伴有心烦急躁易怒,经净疼痛消失。主要以疏导情绪为主。针对月经期间可能出现烦躁情绪,应消除患者对月经的紧张、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精神舒畅。聆听欢快音乐及外出散步,分散注意力,以保持情绪稳定。多吃小麦、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的食物,睡前避免饮茶、咖啡等提神醒脑的饮料。此外,不要熬夜,熬夜会扰乱肝气运行。平时少吃酸涩的东西,比如杏、李子、乌梅等,因为酸涩的食物会收敛滞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