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凝血因子的临床意义你了解吗?
凝血因子简介
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蛋白质组分。其生理作用是,在血管出血时被激活,和血小板粘连在一起并且补塞血管上的漏口,这个过程被称为凝血。它们部分由肝生成。可以为香豆素所抑制。
为统一命名,世界卫生组织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用罗马数字编号,包括凝血因子Ⅰ(FI)、FⅡ、FⅢ、FⅣ、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FXIII等,FXIII后被发现的凝血因子经过多年验证,认为对于凝血功能无决定性的影响,不再列入凝血因子的编号。FVI是活化的第五因子,已被取消FVI的命名。
表1主要凝血因子分类
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
因血浆中某一凝血因子缺乏造成凝血障碍并引起出血的病症,表现为程度不等和不同部位的出血。分为两大类:
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其特点是常自幼发生出血症状,有遗传家族史,除血友病甲和乙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外,一般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常有近亲结婚史。该组疾病均为单个凝血因子缺乏,其中以FⅧ缺乏(血友病甲)最常见,其他所有因子除FⅢ和FⅣ外均可缺乏。
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均为多因子缺乏和伴有原发病,常见的如维生素K缺乏、FⅡ、FⅦ、FⅨ、FⅩ缺乏,还有严重肝病等。诊断靠检查凝血象和纠正试验。用新鲜血或新鲜血浆治疗有效,对获得性者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常见的凝血因子缺陷疾病
▌凝血酶原缺乏症
多见于新生儿出血症及重症肝脏疾患者。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或减少的病例极少见。后天获得性凝血酶原减少或缺乏较多见,因维生素K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或由于肝功能异常而致病。
新生儿生后1~5天,由于肠道细菌无或少,不能合成维生素K以致凝血酶原缺乏;完全性胆道闭锁的患者因缺乏胆汁,影响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或消化功能紊乱,维生素K吸收不良,均不能合成足够的凝血酶原。急性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急性黄色肝萎缩、肝硬变等严重肝脏病患者可发生凝血酶原缺乏且常合并FⅤ、FⅫ、FⅩ缺乏(称凝血酶原复合体缺乏)。严重肝病患者还可因游离肝素等抗凝血因子增加而发生严重出血。
▌FⅦ缺乏
有先天性或后天性两类。先天性FⅦ缺乏患者在新生儿及幼儿期即有出血表现。中国已有少数报道。
▌FⅫ缺乏
本病亦称哈格曼氏因子缺乏症,有家庭性,男女均可患病。FⅫ血浆中处于不活动状态,血管损伤或内皮受损时,其与内皮下胶原接触被激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患者平日无出血倾向,仅在手术后或创伤后才有轻度出血表现,因为FⅫ缺乏时,FⅪ可替代FⅫ作为启动因子。
▌FⅤ缺乏
又称副血友病,或奥夫伦氏病。有先天性或后天性两类。后天性见于严重肝病、白血病、败血症等,男女均可患病。
▌FⅩ缺乏
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男女均可患病。FⅩ合成于肝脏,合成时需要维生素K作为辅酶。在维生素K缺乏和严重肝病患者此因子合成不良。双香豆素过量、淀粉样变性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此因子常减少。
▌FⅩⅢ缺乏
较少见,中国有少数报道。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男女均可患病。FⅩⅢ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32万,在钙离子作用下可变为具有活性的ⅩⅢa。ⅩⅢa是一种转酰胺酶,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中,ⅩⅢa以共价键将纤维蛋白单体连接在一起。共价键连接的多聚体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性质稳定。
获得性FⅩⅢ缺乏症见于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尿毒症、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变、暴发性肝炎等。长期服用异烟肼者体内可产生抗FⅩⅢ抗体,此物可灭活或中和FⅩⅢ,影响凝血块的稳定性,患者表现有出血倾向。
因子活性测定意义
▌降低:
1.FⅧ活性(FⅧ:C)降低,见于血友病A、血管性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FⅨ活性(FⅨ:C)降低,见于血友病C、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口服抗凝药等;
3.FⅪ活性(FⅪ:C)降低,可见于先天性FⅪ缺乏、维生素K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4.FⅫ活性(FⅫ:C)降低,可见于先天性FⅫ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脏疾病等;
5.FⅡ活性(FII:C)、FⅤ活性(FⅤ:C)、FⅦ活性(FⅦ:C)、FⅩ活性(FⅩ:C)降低,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或获得性凝血因子降低,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口服抗凝药以及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的人群。
▌升高:
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深部静脉血栓、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及恶性肿瘤等。
本文来源:检验之声责任编辑:Amelia版权申明本文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End-●低分子肝素与血凝酶可以同时使用吗?血液医生必须掌握的“出凝血平衡”!●哪些因素会影响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血凝酶、凝血酶、凝血酶原用药区别大!绝不能用混●凝血五项看不懂?这份干货请速查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