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生产中,一般都认为春秋季节是猪病的高发时期,却疏忽了夏季(6—9月份)猪场疾病的流行与危害。夏季高温高湿,猪在受到热应激的同时,又遭受疾病的困扰。
1、猪链球菌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不同群的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些疫病的总称。在临床上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和心内膜炎,慢性病例则为关节炎、脑膜炎及组织化脓性炎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年龄都可发病,病猪和病愈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存在于空气、环境及猪各脏器、血液、肌肉、关节和排泄物中,主要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感染,链球菌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1临床症状
急性败血型最急性病例,不见明原因突然死亡。或者精神沉郁,不食,体温升高,卧地不起,呼吸急促,经12—16小时死亡。急性病例常见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到40—41℃,呈稽留热。食欲废绝、呆立、喜卧。鼻黏膜潮红,呼吸急促紧迫、心跳加快,眼结膜充血、潮红,流泪,鼻镜干燥,流灰白色的浆液性鼻涕。病猪耳、胸部、腹部出现红斑或紫斑,病猪粪便干燥,有的呈算盘珠子样,粪便带有血液或粘液。
脑膜炎型体温升高或正常,不食、便秘、有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液。继而出现神经症状,表现运动失调,转圈、空嚼、磨牙,仰卧,后期出现后躯麻痹,侧卧于地,四肢呈游泳状态,甚至昏迷不醒,病程1—2天。
关节炎型该型可发生于任何日龄的猪,主要表现为前肢腕关节和后肢跗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脓肿,疼痛,跛行,严重者不能起立。病猪食欲减退,消瘦,最后衰竭而死亡。病程2—3周,耐过猪成为僵猪。在生产中也有的病猪虽然关节肿胀,但不影响采食、行走、增重的关节炎型链球菌病。
混合综合症型此型较为复杂,潜伏期长短不一,病程2—8天,有的病程很短,多在5—26小时内死亡。猪只当天晚上一切正常,未见任何症状,次日早上便发现死于圈中或突然绝食,体温升高或降低,卧地不起、呼吸紧迫,迅速死亡。有的病例出现间歇热,精神沉郁、不食,呆立一旁,病猪关节疼痛,站立时表现悬蹄,跛行或后肢麻痹等神经症状。病猪迅速消瘦,被毛粗乱,皮肤稍见苍白或发绀,表现极度衰弱,濒死前角弓反张,不断张嘴嘶叫,全身颤抖或四肢呈游泳状挣扎。颈下、耳尖、腹下会阴部及四肢末端皮肤可见紫红色出血性红斑,最终因心力衰竭而死亡。有的多见于流行病的中后期,由急性病例转化而来,体温正常或稍高,病猪极度消瘦,采食量下降,呈明显的关节炎。多发生于肩、肘、腕、跗关节等处,关节周围肌肉肿胀,严重时后躯瘫痪,最后因与其它疾病造成混合感染,体质虚弱、脏器衰竭而死亡。
1.2病理变化
链球菌病致死的猪只,以出血性败血性浆液性炎症为主要特征,四肢下端及腹下等处的皮肤有紫红色片状出血斑、鼻端、唇部、耳尖呈紫红色,背臀部成片状出血,眼结膜充血潮红。皮下脂肪淡红色,血管瘀血,体表淋巴结肿大,暗红色。胸腔和腹腔内有多量淡红色液出血或出血斑。
肝瘀血肿大,表面可见点状出血,有的可见纤维素絮状物附着,肝实质脆。胆囊水肿。胃底部和贲门部黏膜呈严重斑点或弥漫性片状出血,出血呈暗红色,边缘呈紫红色或玫瑰色,胃粘液增多,黏膜脱落。脾脏肿大,是正常的2—3倍,呈米红色或紫黑色,脾质易脆。
心脏右心室扩张,心肌柔软,心、耳、冠状沟及左心室内膜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多数病例四肢关节发生纤维素性炎症,关节囊滑膜面充血、粗糙,滑液混浊并混有黄白色乳酪样块状物。脑脊髓膜充血和点状出血,脑沟和脑室积液。
1.3确诊与预防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症状特征与病理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实验室检查。如采取脓肿、血液、关节囊液、脑脊髓液及脑组织等病料进行染色镜检,细菌学分离培养及生化反应与特性鉴定等。
降低猪群饲养密度,改善猪舍卫生条件,加强通风。减少气候突变,转群,长途运输及其他变化对猪群造成的应激。
仔猪断脐、剪牙、断尾、打耳号等要严格用碘酊消毒。发生外伤时要及时按外科方法进行处理,防止伤口感染诱发本病。
免疫接种。猪场根据情况可选用下列疫苗进行免疫:a“猪链球菌多价灭活苗”,按照疫苗厂家建议的程序接种后,可同时使用敏感抗生素共同控制本病的发生,不会影响菌苗的免疫应答。b“猪败血性链球菌活菌苗”,按照疫苗厂家的建议免疫注射,注苗前后各1周内,不能使用各种抗生素,以免影响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失败。
建议易感猪群定期用本场敏感的抗生素进行药物保健,防患于未然。
1.4治疗
药物选择:以下药物可以选用或联用。(仅供参考)
a.磺胺类(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5%磺胺间甲氧嘧啶等)肌注或静注。
b.氟奎诺酮类(25%恩诺沙星注射液、0。5%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0。2%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肌肉或静脉注射。
c.头孢类(头孢噻夫钠、头孢曲松钠等),静注或肌注。
以上药物同时配合补液、降体温、降低颅内压、强心等药物对症治疗。
治疗与耐药性
猪链球菌病发病后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乱用、滥用,导致链球菌耐药,该病难以控制。农业部兽医诊断中心的去年的临床检测数据,约40%猪链球菌分离株有较强的耐药性,未能筛选出高敏药物;约10%的猪链球菌分离株有很强的耐药性,仅对个别药物,如阿莫西林等有中度敏感性,未能筛选出高度敏感的治疗药物。现代科技研发的生物制品的应用和普及,中草药的合理使用对控制猪病越来越重要。
2、附红细胞体
年以来附红细胞体病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尽管目前在病原学、流行病学仍有争议,但经过实践总结出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附红细胞体长期存在于猪体内,呈隐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在发热、天气突变、转群、换料、分娩、拥挤等应激因素作用下可导致发病。发病后典型症状不明显,给诊断带来困难,这也是附红细胞体病在猪场难以根除的主要原因,在混合感染中,该病扮演着原发病原的角色。
2.1附红细胞体的传播途径
a.直接接触传播(舔、咬、斗殴)
b.虫媒传播(节肢动物如疥螨、虱子、苍蝇、蚊子)
c.老鼠传播(猪场的老鼠可携带病原,并将其传染给猪群)
d.血液传播(注射针头,断尾、打耳号、阉割、)
e.垂直传播(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妊娠母猪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2.2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有的初生即表现明显症状,7~15日龄多发,眼结膜皮肤苍白或变黄(贫血或黄疸,具有典型诊断意义);腹泻,粪便深黄色或黄色粘稠、腥臭;耳朵、腹下等皮肤浅表部位有淡黄色点状渗出;部分治愈的仔猪会变成僵猪。
保育、育肥猪断奶仔猪病猪精神沉郁,嗜睡,扎堆,体温升高至40.5℃左右,部分猪全身皮肤呈浅紫红色,尤其是腹部及腹下部,部分猪皮肤呈土黄色,病程再长一些体质差的猪皮肤苍白(具有示病诊断意义);大部分猪眼结膜发炎,严重的上下眼睑粘住使眼无法睁开;个别耳部发绀,少数猪后肢内侧及腹部有出血斑(具有示病诊断意义);
怀孕、哺乳母猪发热,大部分发病猪全身皮肤发红,皮肤黄染或苍白(具有示病诊断意义),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早产,有的产活仔,仔猪弱小,发病死亡率高。
2.3实验室诊断
新鲜血液检查,取耳静脉血(或抗凝血)1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加盖玻片,在—倍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虫体呈球形、逗点形、杆状或颗粒状。血片染色检查镜检应当与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相联系才能对该病进行确诊。
2.4防治
坚持自繁自养
切断动物传播途径
必须搞好消灭蚊蝇害虫,定期驱体内外寄生虫,坚持灭鼠。
无害化操作
注射针头在打耳号、阉割、外科手术时都要对器械进行完全消毒。
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不良应激,减少不良应激
三针保健。仔猪生后第1、7、21日龄分别肌注20%长效土霉素(进口或国产)或5%长效强力霉素0.5、0.5、1.0ml。
针对发病猪治疗:血虫净(贝尼尔)5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2d。同时肌肉注射得米先(或20%长效土霉素)0.1—0.2ml/kg,每日1次,连用3天。针对贫血严重的猪群在用药3天后补充铁剂、维生素C、维生素B12和肌苷。
饲料加药。饲料加药以砷制剂配合四环素类(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或氟奎诺酮类为主;但应注意的是,国家已禁止原粉类兽药的销售,给购买药物带来困难,因此建议使用含有上述主要成分的复合类药物,育肥猪出栏前2周应休药。
3、母猪MMA(母猪无乳综合症的诊治母猪无乳综合症的诊治)
母猪MMA是母猪“乳房炎—子宫炎—无乳综合症”的简称。6—9月份高发,其主要临床特征是母猪厌食,精神萎靡,乳房肿硬,疼痛或萎缩、干瘪,拒哺,乳房泌乳不足或无乳,不让仔猪吮乳。粪便少而干硬,呈粒状。
临床症状
患病母猪各胎次都有,一般在产后3天内发病。乳房肿胀发热。患猪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体温升高,40—41℃,呼吸加快。母猪便秘,鼻吻干燥,嗜睡,不愿站立,喜伏卧。阴道持续流出臭喂恶露,仔猪因吃不到乳汁喝脏水,导致下痢。仔猪因饥饿迅速消廋,虚脱、衰竭而死亡,个别幸存者成为僵猪,没有饲养价值。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妊娠后期适量运动,每天喂给青绿饲料1kg/天头。抓好猪舍通风,母猪尽可能避免热应激。
母猪分娩结束后,注射缩宫素30单位/头,敏感抗生素连续注射3天。
产房避免高温高湿,做好环境卫生。母猪产前、产中、产后的护理,及接产时的消毒工作;
治疗(治疗方案仅供参考)
青霉素或头孢类加入5%糖盐水静滴,1次/天,连用3天。
妈妈多片片,大黄苏打片片、鸡蛋3个,兑水适量,胃管灌服,1次/天,连用3天。
4、皮炎肾病综合征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
圆环病毒2型引起“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和“猪皮炎肾病综合症(PDNS)”。该病主要侵害猪的免疫系统,病毒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组织细胞和胸腺巨噬细胞相伴随,形成免疫抑制。造成猪的抵抗力下降,对其它疾病的易感性增强。
临床症状
各阶段猪均会发生,以断奶仔猪、生长猪和后备母猪多发。皮下有圆形的红色或棕色的出血病斑。病变常见于耳、脸、腹侧、腿及臀部。食欲正常,如果混合感染其它疾病,表现为发热、咳喘等呼吸系统症状。
病理变化
剖检淋巴结肿大3—5倍,脾肿大、肺肿胀,间质变宽,表面散在大小不等的褐色突变区。肾脏色淡并有出血性病变。
确诊与预防
圆环病毒-2型感染可引起猪的免疫抑制,从而使机体感染其它病原,所以改病不单一表现症状,常与许多疾病混合感染。临床诊断要点:
a.仔猪有呼吸道症状,腹泻、发育迟缓、体重减轻。
b.外观皮肤苍白或黄疸,抗生素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
集约化养殖方式与本病有关,饲养管理不善、恶劣的断奶环境、不同来源及年龄的猪混群、饲养密度过高及刺激仔猪免疫系统均为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隔离饲养彻底冲洗、严格消毒制,减少环境应激(降低饲养密度、改善空气质量、温湿度控制),合理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自家苗的使用经临床实践,采集典型症状病猪的内脏(肺、淋巴、脾)到专业院校或科研机构实验室做自家组织苗,免疫母猪和仔猪,防制以圆环病毒为主的多病原混合感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自家苗做法不一,用法不一,没有统一的规程,猪场应结合自身实际谨慎选用。
5、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肺炎和胸膜炎典型症状和病变,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炎和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肺炎为特征。在集约化饲养密度较大的条件下最易传播,特别是运输过程拥挤或气候突变、通风不良等应激因素作用下更易发病,成年猪呈隐性经过或表现为呼吸障碍。
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3种类型
最急性型猪群中突然有1头或几头猪发病,不明原因突然死亡,鼻盘、耳朵、可视黏膜发紫,鼻孔流出血水或黏液并带泡沫。
急性型病猪表现严重呼吸困难,咳嗽,常取站立或犬坐姿势。有的猪四肢、腹下有瘀血斑,体温升高至41℃左右,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对症治疗,会窒息死亡或转为慢性病例。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开始症状较缓和,主要表现如咳嗽,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等,临床症状不明显,如能耐过4~5天,则症状消退,但病程较长,病猪生长缓慢,许多猪感染后症状轻微,取慢性经过,在本病流行地区多呈隐性感染,当受到严重应激或其他病原侵染时,可激发而使之转化为急性。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充满泡沫或带血分泌物,胸腔有血样渗出液和纤维素性胸膜炎,特征性病变是肺叶和肺小叶出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肺两侧的尖叶、心叶和膈叶的前下部出现炎症变化,表现为紫红、坚实、肺间质增宽。肺部充血、水肿,切面似肝,坚实,断面易碎,间质充满血色胶样液体。慢性病变多见胸腔积液,胸腔中有红色胶冻样液体和渗出的纤维素,纤维素性胸膜炎非常明显,腹腔有时也有纤维蛋白渗出,肝与腹膜粘连。肺有大块干酪样坏死灶,常因化脓细菌感染而变脓肿,有时可见胸腔中有微黄色的脓样液体,心外膜与心包膜、肺膜有纤维素粘连,甚者整个肺与胸壁粘连。
确诊与预防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药敏试验结果治疗结合实验室诊断可以确诊。
加强猪群饲养管理,注意猪舍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保持猪群足够均衡的营养水平。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出猪后栏舍彻底清洁消毒,最好熏蒸消毒后重新使用。发现病猪,及时隔离处理。
以血清7型细菌制成的“胸膜肺炎灭活苗”,按照厂家推荐程序对猪群免疫,有一定效果。
建议易感猪群定期用本场敏感的抗生素进行药物保健,防患于未然。
5.4治疗(仅供参考)
10%氟苯尼考注射液按0.2ml/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同时配合其它药物对症治疗。
6、小结
夏季猪场如何提高生产成绩,是所有养猪从业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优良的硬件设施(设备)、细致规范的生产管理、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实用性强的个性保健方案,对提高猪群抵抗能力,猪场挖掘潜力,出成绩,增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来源于畜牧文库作者简介:周彦飞(—),男,河南嵩县人,畜牧师,主要从事猪场管理与健康控制。
点击阅读链接:
妊娠母猪饲养作业详细指导方案,史上最全!
揭开仔猪腹泻综合症的真实面纱,有图有真相!
传说中的“胸大无奶”,养猪人你要注意了!
仔猪腹泻病鉴别诊断简表,判断猪病一目了然!
造成仔猪生长速度慢的五个罪魁,你知道几个?
猪疾病与养的关系!万万不能忽视这些细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