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同类,并以某种方式与其发生联结。通过这种联结,把自己放入一个可以接纳我们而我们在可以在其间完成身份识别和身份确认的群体,来平息我们的离群恐慌和身份焦虑。
1身份焦虑是人类的集体意识
人类社会早期,离开群体(可能被群体驱逐,也可能不慎与群体失联)的大概率结果是死亡。于我们的祖先来说,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一觉醒来,整个部落悄无声息离开了驻地。留下自己一个人在茫茫荒野,昨夜的篝火已经熄灭,地平线上有一只棕熊慢慢迫近。时至今日,我们的天敌不是被吃掉,就是被关在动物园,离开群体生活被赋予了莫名其妙的诗意。有一个叫亨利·梭罗的美国人,在19世纪中叶,就一个人在康科德镇离群索居了将近二十年。他留下的随笔集《瓦尔登湖》至今被每天深夜伏案写 可见,混群体,自我定位要准确,人设要稳定。想进入什么群体,得把这个群体的特质研究透。自己适合在那个群体,能进入什么群体,先要掂量掂量,再把自己打扮成那个群体喜欢的样子。总的来说,呆在一个可以接纳我们而我们可以在其间完成身份识别和身份确认的群体,是比较安全的。如果强行进入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群体,结果只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不断自我暗示,把自己改造成真正具有符合这个群体特质的成员;另一种就比较悲惨了,既不被想进入的群体所接纳,又不被自己目前实际所在的群体待见。目前,张律师不幸处于第二种,真心希望她能早日成为第一种。
往期推荐:
如果你依然热爱生活,只因尚未认清生活的真相
谁不是在自己的无人区独自跋涉
假爱之名的梦想杀手——警惕《寻梦环游记》背后的价值取向
欲望,不过是禁忌的另一种表达
把黑暗里翻过的故事,再温习一遍
孤独只属于,在漫天飞雪中翻山越岭的老人
带儿子回家
风尘俗吏扔个铜板是对手艺人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