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文山州脱贫攻坚纪实三

年9月17日

文山市柳井乡斗咀村黄泥冲小组

“让他坐着嘛,面色也好看点了,不用进去了,我们就在这里拿个稍微高一点的,他能不能坐下去,这段时间好得多了吧,我听听,我给你检查一下……”

眼前这个小伙名叫王连甲,因为患血友病,每个月医院补充凝血因子。每到这一天,文山市柳井乡卫生院都会派出救护车和医护人员到他家接他上文山。

“你面色比前段时间好看多了,胖也胖了,体质比以前好了,股骨有点疼,今天送你去就一并治疗就行了,好不好,好。”

甲型血友病、血友病性关节炎、左侧股骨头坏死等多种疾病缠身,曾让王连甲一度变成了卧床不起的残疾人。年4月,在各级医护人员的反复动员下,王连甲医院住院治疗,病情得到控制。鉴于病情的特殊,年3月28日,医院将王连甲送到昆医附一院接受规范治疗,并发动职工捐款一万元帮助王连甲解决住院期间的生活开支。

文山市柳井乡卫生院院长松廷福:“从年到现在,他总的治疗费用十多万。这十多万块钱通过健康扶贫政策里面的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通过这三个医疗保障以后他家基本没花多少钱。”

出院的那一天,医院的救护车准时等候在昆医附一院门口,将王连甲从几百公里外的昆明接回了家,并按照后续治疗方案定期为他补充凝血因子。家人深知,是国家的好政策将王连甲他重拾了生的希望。

“从精神上从各方面状态都恢复得好,家里大人也少挂点,现在少挂点了出去做活计也安心点,他在家帮我们看家看牛,还可以煮饭等我们,我们都安心做活计了。”

文山市柳井乡卫生院院长松廷福:“如果没有这些政策,他家要花很多钱才能治疗好,甚至可能生命都没有保障。”

路那革村小组是砚山县江那镇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年8月20日,医院和江那镇卫生院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来到村里,为两名大病患者开展送医上门服务。

“大爹,你坐着比上回精神还好,上回还只能坐在凳子上……”

今年55岁的张保元于年5医院诊断为终末期肾病,治疗出院后,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两次。

“要是没有国家的好政策这个人早就不在人世了/医院就肯定死了……”

自患病以来,张保元已接受透析多次,每次治疗只需支付十多块钱,报销比例高达98%。如今,张保元的病情已趋于平稳,只是血压偏高,已被纳入慢病规范管理。

“他高血压,我们都要每年下来免费给你们服务四次,如果血压增高了,是要不定期增加次数的。”

距张保元家不到米,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泽因患宫颈癌,于年3月到昆医附三院接收了手术治疗。

“你这次上去报多少,90%,所以说政策好了,报得高,要不然根本医不起,你家也没出多少钱了吧,是的。”

刘泽说,她手术前后总共花费.3元,经健康扶贫相关政策报销后自付.18元,自付比例仅为8.63%。经过治疗,她已基本康复,家庭生活回归正轨。

“签约手册上都有我们团队医生的电话号码,都在上面了,你哪里不舒服就跟我们说就是了,那就谢谢你们了,不用谢。”

年9月17日

广南县莲城镇岜夺村石洞小组

“奶在家是吧,在的,我来帮你测血压,血压有点高啊和98。”

老奶奶名叫李应珍,今年已92岁高龄。年,她的儿子汪克武用背带背着她到村卫生室看病的事迹感动了海内外,汪克武因此荣登“中国好人榜”,获得“中国好人”称号,成为孝老爱亲的模范。这几年,汪克武很少再背着老母亲上村卫生室看病了,因为有家庭签约医生定期上门服务。

“前几年么一年都要背几次,一次就要背几天,现在好多了,要背也轻松有电瓶车,背起来骑着就走了,路也修好了(最主要是有签约医生)他们每个月都来看一次量血压血糖。”

当年,汪克武母亲看病的地方是岜夺卫生室,如今已经升级为莲城镇卫生院岜夺分院,从卫生室到卫生分院,不仅仅是改个名字这么简单。

广南县莲城镇卫生院副院长王宏刚:“当时的岜夺卫生室就只有三个乡村医生,这三个乡村医生不只是做医疗,还做公众卫生,并且以当时的条件只能做简单的常规治疗。”

如今的岜夺分院,有住院病床30张、医护人员12名、救护车一辆,就诊设备、就医环境和医疗水平明显提升。

广南县莲城镇卫生院副院长王宏刚:“我们岜朵分院现在的优势在于我们设置的有心电图B超还有我们做血常规,肝肾功能这些辅助检查都能够满足需要针对和莲城卫生院相比,这里只是少了CT,其他基本都能做。”

升级为莲城镇卫生院岜夺分院后,可实现“就诊、住院、报销”一体化,群众看门诊、住院可在岜夺分院直接报销。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岜夺分院开通了连接昆医附一院的远程视频会诊服务,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来自省级专家的诊疗服务。医疗条件好了,不仅方便了当地群众看病,周边乡镇甚至广西西林县的病患者也会慕名前来看病就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做到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精准到病,保障贫困人口健康。”在健康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文山州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将全面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作为健康扶贫的终极目标。

年以来,文山州累计投入健康扶贫资金65.2亿元,实现全州8医院、个贫困乡级卫生院、个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贫困患者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91.09%,长期以来困扰贫困群众的看病难题得到解决。

“在务工期间,我经历了许多现实与理想不符的事实,工厂里也有和我一样辍学的小伙伴,甚至有部分小女孩已经结婚生子,其中一名小女孩只有14岁。”

熊芳,文山市薄竹镇老回龙中心学校七年级学生。受打工潮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小小年纪的她就曾有过9个月辍学打工的经历。

熊芳:“当时我的很多朋友他们都说读书是没有用的,你看像我们一样现在出来混的那么好,是吧?每个月领着工资自己想吃什么就买什么,过的多潇洒。当发那个工资下来的话,他们就说哎我们太快活了,这个月发工资多少多少的,我超羡慕。”

只有出去闯荡过才能真切体会“知识就是力量”的深刻含义,付出了与收入不成正比的高强度劳动后,熊芳一天更比一天渴望回到那充满希望的校园。

熊芳:“当时就想,要是我在学校的话根本就不会这样,每天学习和同学们聊天,下课了还可以可以老师交流这些多么好,干嘛要出去受那些苦。”

在当地政府、学校的帮助下,熊芳于年年底如愿回归校园。当再次走进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熊芳的内心无比激动,她无比珍惜这再来一次的机会。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同学们的鼓励下,熊芳实现了自我的蜕变,不仅学习勤奋,而且还积极参加各类演讲比赛,成为了校园广播员。通过广播,熊芳把自己的痛苦经历分享给了全校同学,希望不会再有小伙伴重蹈覆辙。

熊芳:“我想好好的学习,就算你没有考上很好的大学,高中,懂一点知识你现在的想法和你以后去读书的想法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多学一点,可能你就会改变你的人生更多一点。像我们老师说的,你现在放弃的书就是你以后挣的钞票,我相信这句话。”

文山市薄竹镇老回龙中心校副校长谭达飞:“我们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失学,辍学返校学生的关爱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的困难学生,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体系。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实际生活当中和学习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能够顺利地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校园学习生活,最终确保他们能够回得来,留得住,并且能够学得好。”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很好很厉害,你看,比起第一遍有没有觉得自己进步挺大的。”

用“命运多舛,造化弄人”来形容眼前这个孩子一点也不为过。他叫李旺,今年16岁,从小患有先天残疾,下半身瘫痪,生活无法自理。前年,父亲不幸去世,留下他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与那些有条件而不愿意上学的孩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旺对知识的渴望无以复加。

李旺:“我感觉我们残疾人,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正常人应有的东西。”

鉴于李旺的特殊情况,自年5月以来,丘北县在教育扶贫工作中,本着“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落”的原则,组织学校教师送教上门,给李旺“开小灶”,帮助他圆“求学梦”。如今,李旺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丘北县一中老师们每个月组织两次送教上门,课程涵盖所有科目。

丘北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务主任王建昌:“像李旺同学这种生活上基本无法自理,无法到学校上课,其实他们同样享有学习和感受信息的权利。送教上门是让他们享受应有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快乐和关怀,这是我们学校对特殊学生的特别关爱。”

尽管身陷残疾,但在学校和老师们的特别关爱下,李旺显示出了较高的文学艺术天赋,早在小学阶段,他就有文章在《云南教育(学生新报)》上发表。他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用知识改变命运,帮助他人。

李旺:“我最初的打算不仅仅是那么简单,我要自食其力,我有能力了还要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在文章《力争》的最后,李旺这样写道:“要学会力争,不能向困难屈服,要敢于挑战,沉着、冷静地应对挫折,才能一步步接近成功。”

这是一个占地近亩的校园,也是全文山州设施最完善、环境最优美的校园之一。很难想象,如此规模的校园竟坐落在土地资源最为稀缺的西畴县境内。

西畴县第一中学校长郑杰:“原来的老西畴一中占地只有42亩,多名学生,只有一栋四层半的教学楼、一栋宿舍楼,一到课间操,基本上就是只见人头不见土地。现在不单是学校占地面积比以前大了七八倍,图书馆、报告厅、实验室也一应俱全,教学条件和先进发达地区没有什么两样。”

上个世纪,外国地质专家曾把西畴县认定基本丧失人类居住条件的地方。也就是说,西畴县可有效利用的土地资源少之又少,可就是这样,西畴县硬是把县城亩和兴街开发区.2亩最具开发价值的黄金地块用于办学,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

西畴县教体局局长王华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们始终把教育发展摆在第一位,我们的理念就是‘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绝不落下一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才能拔除穷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根据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文山州以穷地方办富教育的气魄,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用来办教育,全力拔除“穷根”。年以来,共投入教育扶贫资金67.35亿元,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22%。建立了各学段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体系。累计投入33.37亿元,资助困难学生.89万人次,贫困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因贫穷而上不起学的情况将不再出现。

在麻栗坡县麻栗镇茨竹坝村,有这么一家三兄弟,老大蒋志明、老二蒋志荣、老三蒋志福,为了生计,三兄弟各自奔波,四处寻小工地打零工,收入微薄,甚至被全部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蒋志福:“那个时候打工才十多块一天,十五块,还是我们做活计勤快点的一般都是十三十二。”

年11月,麻栗坡县人社部门在村委会组织了一次劳务技能培训,不曾想,正是这一次培训,改变了蒋家三兄弟的人生轨迹。通过培训,三兄弟学到了扎实的建筑技术,并且拿到了官方认定的职业证书,打工收入随之大幅提升。

蒋志荣:“如果没有政府来支持我们,给我们这个学习的平台,我们的收入还提不起来是吧……给人家打零工单价是提不起来的,得到政府的支持给我们提高了认识,现在有了技术只要你有技术,人家就会委托你给他盖房子。”

收入增加,三兄弟自然而然地摆脱了贫困。紧接着,三兄弟一合计,索性组建了自己的施工队,自己接活,自己当老板。因为有手艺、有资质、质量过硬,四里八乡找他们盖房子的群众越来越多,三兄弟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蒋志荣:“现在技术越来越好,你干的质量保证了,单价高一点人家都会喊你来干。”

“不等不靠,苦干实干,自强不息,奔向小康。”

西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被誉为“农民黄埔军校”,是一个集传播新思想、培育文明新风、普及科技知识、践行弘扬“西畴精神”等于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在这里,西畴县广大农村群众能免费学到实用的科技知识和技能,还能使落后的思想得到洗礼和升华。

西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主任鲜光茂:“我们的农民黄埔军校,就是要做到扶志和扶智并行,用思想确保方向,用意识唤醒初心,用技能来提升素质,用法治提升自制,用文化来涵养道德,用文明养成好习惯,用典型养成好风气,把我们的农村群众培养成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家住西畴县兴街镇田边村小组的蔡朝金,外出打工回来后在村子里养起了猪,因为缺资金缺技术一直无法扩大养殖规模,曾被列为村里的建档立卡户贫困户。年4月,蔡朝金到西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参加畜禽养殖技术培训。经过培训,蔡朝金的技术短板得以补齐,并且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果断扩大了养殖规模。

蔡朝金:“按培训中学到的技术操作,效果比之前好了很多,无论是成活率还是对症下药,保健等这些都有很大的提升……更加有信心了,比如之前我只想养几十头肥猪,现在我计划要扩大规模准备养个五几百头。”

如今的蔡朝金不仅甩掉了贫困帽,还成为了村里实打实的致富带头人,他打算带着村里人一起养猪,一起致富,用担当作为感激党的恩情。

蔡朝金:“我要把我从西畴县文明实践中心学来的所有技术,交给我们村喜欢养猪的人,逐渐让大家的收入提高起来。”

年以来,一批又一批农村群众在西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接受培训,他们中的很多人因此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西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主任鲜光茂:“培训效果是非常明显,用我们土话来说,从精神层面上来说一个个的歪八斜扭走进来,最后让他精神抖擞地走出去。”

年1月27日,对于地处中越边境的麻栗坡县小平安村群众来说,是个双喜临门的日子。伴随着隆隆的鞭炮声,下金厂云岭村委会龙井茶加工厂正式揭牌,意味着他们这里的特色产业终于有了自己的龙头企业。除此之外,今天还是“初心小屋”每个季度一次的商品兑换日。寒冷的天气挡不住群众的热情,大家纷纷来到“初心小屋”预选自己心仪的商品。

“好不好看,想不想要,还不想要……”

“初心小屋”是麻栗坡县下金厂乡在边疆基层治理中的一个创新举措,按照“精神面貌好、致富带头好、环境卫生好、家庭美德好、邻里关系好、守规守纪好、民族团结好、守土固边好”“八好”目标,由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组成考评组,每月一次挨家挨户给群众打分,将分数进行张榜公示后,举行积分兑换仪式,把社会各界捐赠的物资按积分的多少兑换给群众。

“你老人家可以经过评分,你得满分,给你一件大衣穿,军大衣,继续发扬好,把家里收好。”

云岭村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杨永智:“我们是通过积分兑换,每月评比打分,每季度积分兑换的形式,确确实实把这些小的礼品和生活用品发到群众手里,群众得到这些小的礼品,他心里也开心,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你争我抢的对比的风气,很好的一种赶学比拼的氛围。”

小平安村群众邓友华:“有些分高了,有些领得物质了,他为什么没领到?他后边还是陆陆续续地跟上了,家庭纠纷、邻里关系也搞得好了,守土固边这些都搞得好,卫生也搞得好。”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随着劳动技能培训、“农民黄埔军校”、“初心小屋”等一批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成功经验在全州广泛推广,如今的文山各族儿女信心满满、干劲十足、斗志昂扬,精气神焕然一新。

跨越数载寒暑,追寻千百年的小康梦今朝梦圆。站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之交,文山各族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唱响了决胜脱贫攻坚的胜利赞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踏上新征程,文山州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决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政府授权店铺文山三七专卖

(扫码进入)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daoyanazz.com/yymj/90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