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d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a.切口浅部组织有炎性渗液;b.从切口浅部组织渗出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c.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肌层、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a.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b.深部组织穿刺物、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c.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成为向外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d.经临床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细菌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1原因
①患者因素: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类风湿性疾病与结缔组织疾病等其他免疫缺陷疾病、血友病、患肢血管疾病、银屑病、放射性损伤、坏疽、糖皮质激素药物服用史、局部激素或中成药物注射史、器官移植、艾滋病、既往感染史、并存感染(泌尿系、口腔、皮肤软组织感染)、肥胖等。②手术因素:软组织损伤、浅部感染蔓延、深部血肿、伤口裂开、手术时间长、术后引流时间过长等。③手术室环境因素:人员数量过多、人员流动过大,以及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层流手术室、手术服装等未达要求。
2预防与处理
①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和感染防御力,全面细致的术前检查,术前对一般情况差(如贫血、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改善全身情况,积极治疗原发病,待患者体质增强后再行手术。②术前筛查并存的感染灶,治疗体内的潜在感染灶:对患有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足癣感染等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彻底治愈感染灶。③评估手术区域是否有瘢痕、手术史、皮肤牛皮癣斑块以及血管疾病等。④术前皮肤的准备,淋浴是比较好的临床实践,并不推荐洗必泰沐浴,也不推荐剃毛发。⑤尽量缩短患者术前、术后住院时间,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手术室预防措施:①手术室人员流动最小化原则。②层流系统的正常运行,保持无菌环境。③反复冲洗切口,缝合时尽量切除瘢痕,注意皮肤张力和对合情况。④有条件时使用含有三氯生抗菌剂的缝线,文献证明可减少约30%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并被WHO,ACS和CDC指南推荐用以对抗手术部位感染。⑤有条件时使用免打结缝线,同时减少缝合和手术时间,并使切口张力均匀且对合良好。⑥有条件时可选用阻菌防水薄膜吸收垫敷料或可视防水泡沫敷料,隔绝外部环境,并进行淋浴。⑦有条件时使用新型带网片的皮肤胶,可以在切口表面形成抑菌屏障,防止皮肤表面和外界的细菌进入。使用后无需使用敷料。⑧引流管根据情况酌情使用;术中有出血倾向或创面邻近硬脊膜外患者可常规放置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减少积血(液),降低感染。⑨有条件时可应用预防性负压伤口治疗系统。
术后预防措施:①观察术后切口情况,减少血肿产生,早期切口少量渗液可以采用合适的敷料包扎。②改善术后营养和纠正贫血,增强人体抗感染能力。③正确应用抗菌药预防感染,从皮肤切开至切口缝合,保持手术野有足够的抗菌药物浓度。给药时间在手术部位切开前30~min,术后酌情使用抗菌药。
★切口表浅部位的感染通过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切口定期消毒更换敷料等处理可以获得痊愈;深部感染按照具体情况进行药物治疗、清创保留内植物或内植物取出,分期手术。
一体化平台以“个性化治疗模式”为特色,入院后根据您的症状,严格分型,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制定治疗方案。提倡“能简单、不复杂”的人性化治疗原则,使其创伤更小、花费更少、恢复更快、疗效更好。全方位解决您的问题,最大程度保护您的劳动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您的医疗费用,让您明明白白治病,健健康康出院。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