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3.html
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纤维蛋白的形成
血管受损后组织因子就跑出来找VII因子了,在钙离子等人的帮助下VII因子就变成VIIa因子,然后诱导X因子变成Xa因子,在钙离子和磷脂等人的帮助下新形成的Xa因子和Va因子结合形成凝血酶原酶,将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然后将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随后在钙离子帮助下促使XIII因子变成XIIIa因子,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如果血管受损后组织因子释放量不足(比如小伤),则最开始参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X因子则会被IX因子取代,随后IXa因子在钙离子和磷脂的作用下形成VIIIa因子,再进一步激活X因子。(VIII因子缺乏导致血友病A,IX因子缺乏导致血友病B,因LACI和EPI的存在外源性凝血途径存在时间很短,主要阻断的是VIIa因子至X因子这一段,但是却不能阻断IX因子这一途径)。
维持:
内源性凝血途径从XI因子开始,在凝血酶(没错这就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产物)的作用下XI因子活化为XIa,在钙离子的帮助下XIa活化IX为IXa。
凝血酶还会通过活化V因子和VIII因子进一步刺激内源性凝血途径,这一过程不需要钙离子和磷脂的参与。
因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存在时间很短,所以接下来主要依靠内源性凝血途径维持凝血级联反应。凝血总是从外源性的那一支开始(组织因子和VIIa结合),得到最终的产物---纤维蛋白fibrin后,外源性的这一支就关闭了。
当纤维蛋白形成的时候纤维蛋白溶解就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开始了。
调节:
抗凝血酶III可以阻断凝血酶、IXa因子、Xa因子、XIa因子活性,但是抗凝血酶III作用缓慢,如果合用肝素,则抗凝血酶III的作用迅速会完成。因此单独的肝素不起作用,单独的抗凝血酶III则作用缓慢,这两者结合则迅速完成抗凝作用,而一旦完成了抑制凝血的作用,肝素则又单独分离出来回到最开始的位置再和抗凝血酶III结合。普通肝素可以作用于凝血过程中的多个因子,但最主要的是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活性,来灭活X因子与凝血酶。随着肝素的分子量减小,低分子肝素、磺达肝葵钠等则对X因子的灭活要远强于凝血酶原II因子,所以这个时候可以不检测APTT。
蛋白C(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能够使Va因子和VIIIa因子失活。
凝血功能解读: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参考值:12-16秒,反应外源性凝血途径以及口服抗凝药剂量(比如华法林)控制参考指标。严重肝损伤导致的凝血酶原及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维生素K不足(凝血酶原、Ⅶ、Ⅸ、Ⅹ因子合成需VitK,华法林和一些灭鼠药属于维生素K拮抗剂)、大量凝血因子消耗(DIC等)会导致PT时间延长。机体高凝状态时间会缩短。同一份血液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正常参考值:0.8-1.5)相同,所以INR的参考意义比PT更大,其实就是一个全球统一的可以换算的标准,这也是为什么临床上口服抗凝药物主要参考INR。
2)凝血酶时间(TT):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类肝素物质增多、抗凝血酶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异常导致延长。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参考值:24-36秒,反应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Ⅷ、Ⅸ、Ⅺ、Ⅻ、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肝素使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DIC会导致延长。使用肝素需要监测。
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正常参考值:2—4g/L,很多疾病如感染、肿瘤都会导致它升高(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凝血因子,同时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减少见于大出血、先天纤维蛋白原异常、DIC和严重肝脏疾病。
5)D-二聚体:血栓形成时升高,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
凝血因子的名字:
因子I,纤维蛋白原
因子II,凝血酶原(凝血素)
因子III,组织因子(凝血酶原酶)
因子IV,钙因子(Ca2+)
因子V,促凝血球蛋白原,易变因子
因子VII,转变加速因子前体,促凝血酶原激酶原,辅助促凝血酶原激酶
因子VIII,抗血友病球蛋白A(AHGA),抗血友病因子A(AHFA),血小板辅助因子I,血友病因子VIII或A
因子IX,抗血友病球蛋白B(AHGB),抗血友病因子B(AHFB),血友病因子IX或B
因子X,STUART(-PROWER)-F,自体凝血酶原C
因子XI,ROSENTHAL因子,抗血友病球蛋白C
因子XII,HAGEMAN因子,表面因子
因子XIII,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整理by唐坤云南昆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