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恰巧是每四年才有的一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也迎来了“世界罕见病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的疾病,又称“孤儿病”。之所以说是“孤儿病”,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因为罕见病患者承受的,往往是生理、心理上的双重煎熬,他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离不开家人照顾,他们想成家立业做家庭的支柱,却无奈的只能依靠父母家人,家庭的负担也越来越沉重。
他们渴望社会的关爱和救助,但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仍有人对他们“唯恐躲之不及”。他们渴望教育,却因病致残、因病致穷,在这个义务教育普及的时代,他们中的许多,却在小学便辍学在家。他们渴望工作,却就业无门。他们渴望治疗,却苦于高昂的费用,望而却步。他们渴望医保……他们渴望自由……他们要求不高,他们仅仅是想要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目前经确认的罕见病近种,约有80%的罕见病是由遗传缺陷所致。据统计,我国各类罕见病患者总数已超过千万。就个体来说,他们是罕见病患者;就群体来说,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中血友病患者,正是一个坚强的群体。许多血友们团结一致,互相关爱、相互扶持,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随艰而行。不可否认的是,有过失落、有过失望,但不曾放弃的始终是那份希望。
希望来自何处,来自社会公众的每一个人。大家都会说“关爱”。然而“关爱”不是喊喊口号,不是“捐捐钱,捐捐物”这么简单。小编接下来引用血液问题独立研究员,老杜杜向军老师的部分文章,看看他如何谈关爱。
以下文章来自老杜撰文
今年国际罕见病日的主题是“从不罕见!”提示我们罕见病并不罕见。我国大约有万名罕见病患者,约占总人口的1%左右。对于许多罕见病,血浆制品是目前唯一现实可用的“救命药”。关爱罕见病患者,那就献血浆吧,为他们的生命加油!
血液制品治疗的罕见病
凝血因子制剂治疗的罕见病:
血友病A缺乏凝血因子VIII,占血友病人的85%左右。只要定期输注凝血因子VIII浓缩物制剂,大多数血友病A患者有机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血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用药量成正比。我国血友病A的用药水平尚达不到及格线(1IU/人),远远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2.5IU/人),遑论发达水平(5IU/人),77.7%的患者因病致残。
血友病B缺乏凝血因子IX,占血友病人的15%左右。治疗方案为定期输注凝血因子IX浓缩物制剂,或者凝血酶原复合物(含IX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vWD)缺乏vWF因子,全球约有万病人。血源凝血因子VIII浓缩物制剂中含有该因子,可用于治疗血管性血友病患者。
在所有罕见病中,血友病是病因最确切、治疗方案最明确、治疗效果最佳的一种疾病。只要定期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绝大多数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血友病患者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报销比例和报销限额不断提升,但始终受困于药物紧缺的困扰,患者治疗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善,77.7%的患者因病致残。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治疗的罕见病
新生儿及早产儿败血症、原发性免疫缺陷综合症(PID)、巨细胞病毒感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缺乏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川崎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心肌炎、难治性肾病综合症、癫痫、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症、多发性硬化、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疱性新生儿脓疱症、小儿感染艾滋病毒I型、过敏性紫癜、兰伯特-伊顿肌无力综合征、X-联锁低免疫球蛋白血症、韦格纳肉芽肿、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霍金得的病)、白塞综合症、经常性流产、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为何能治疗如此众多的罕见病?因为它是用人份以上的健康人血浆混合而成,含有广谱的自然免疫抗体,“好抗体”总数约为10∧7种(千万级)。在许多精准医学无力触及的罕见病治疗领域,IVIG是不可多得的、现实可用的救命药,在许多情况下至少可以延缓有些罕见病的进程,其适应症领域仍在被不断发现之中。目前,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IVIG用量已达g/人口。而中国由于血浆持续短缺,年的IVIG供给水平仅为14.3g/人口,严重短缺。
这是年的数据。年,我国IVIG用量水平已经提升至14.3g/人口,近乎倍增。然而,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用药水平已经提升至g/人口,与之对应的是这些国家罕见病患者的治疗水平和生存状况乐观许多。
帮助罕见病患者最现实的方法
随着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罕见病患者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