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LC凝血七项临床意义

治白癜风最佳医院选择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13575.html

LDL-C临床应用及意义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独立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作为LDL的主要组分,相对于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LDL-C)而言,由于对血管壁的高侵入性,与LDL受体的低亲和性、更长的血浆半衰期且对于氧化应激的低耐受性,导致sdLDL-C更容易致动脉粥样硬化。最近有研究表明,sdLDL-C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新型重要标志物,监测其含量可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凝血七项临床应用及意义

1.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2.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3.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4.FIB: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5.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中有一种片段称为D-二聚体,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6.ATⅢ:抗凝血酶Ⅲ(ATⅢ)是作为血液中活性凝血因子的最重要的阻碍因子,它控制着血液的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其血液中ATⅢ的水平根据各种疾病、症状而变化,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疾患、肾病综合症等降低。血液中的ATⅢ水平降低可能会导致肝素治疗效果无法呈现。因此,掌握ATⅢ的活性作为对于此类疾病的监测、病态分析、预后判定以及肝素治疗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7.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由试剂厂家标定),用以使PT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用以监测抗凝剂用量。

PCR医学检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daoyanazz.com/yyxj/78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